今次習近平訪問美國,正是四十年前尼克遜訪華的日子。
周恩來在尼克遜離華後向毛澤東滙報工作時,說到尼克遜訪華一周改變了世界;毛則說是世界改變了美國的總統,不由得他不來華打破兩國的僵局。
國際事件改變中美
用這樣的角度看待習近平訪美,以及他與奧巴馬及其執政班子的會談會有什麼成果,則要看世界正在如何改變美國或中國,而兩國領袖確也同時了解到世界正改變了他們的國家,不但要了解自己國家應世而變,還要了解對方國家也在應世而變,只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在適當的時候談到適當的問題,而且是對着恰如其分的對手來談判。
根據習近平行前接受《華盛頓郵報》的訪談來看,他談到的中美關係所面對的形勢,是國際間面對着的棘手問題,不由得中國定奪,同樣也不由得美國呼風喚雨。習近平點出來的區域和全球性問題,例如國際金融危機,無論是源自2008 年的美國金融海嘯,或是近期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前者大大改變了美國,不由美國自主(還得懇求中日等出手捧場美債),後者同樣不由歐盟自理,非要進一步改變歐盟不可(如改變成員國高財政預算赤字的惡習)。同樣,美歐的金融危機也在迫使中國改變金融和外貿政策,以配合美歐度過這場世紀金融大危機。
習也對美方指出,其他重大問題正在困擾和改變中國,如全球氣候變化、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六方會談、中東任何國家發展和擁有核武,以及阿富汗、南亞、蘇丹、中東等安全衝突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也叫美國無法置身事外,直接間接在改變美國的全球戰略。由於這些全球性問題又大又難處理,絕非中國或美國能獨自掌控,而非要兩國合作處理不可。
除了《華盛頓郵報》的訪談外,習在會見奧巴馬時也都強調,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是當今世界大國關係的一次嘗試,這不但關乎兩國人民的福祉,也關係到世界的前途命運。
奧巴馬指出,中美關係須要強化和很重要,也歡迎中國和平崛起;但也強調中國有更大的權力時,也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習奧兩人的這段對話,無疑點中了世界問題不由中國或美國獨自便可主導解決。這種說法很客觀,可是在主觀上,往往又會變得儘管世界在改變中國或美國,但中美能否擺脫主觀的偏見,卻又非一方能說了算的;而且往往當發生在涉及自己利益的時候,更會出現主觀的偏見。
奧巴馬向習近平提到中美雙邊問題時,卻仍擺出一貫說法——中美之間的貿易必須平衡。這種說法對中國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偏見,正如近年溫家寶一再指出的,只要美國開放某些科技產品售予中國,平衡與否便不是問題。
談到人權問題時,奧巴馬仍舊不客氣地說會繼續向中國施壓。這點中國也直指美國有私心想分化中國,中國每次聽到這人權指摘時,便已屢次加以解釋,直指涉及西藏、新疆及其他地方的人權的問題,都是分裂國家的非法行為,也是傷害到中國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作為一國的主權維護來說,中國是不可能妥協的。
這次奧巴馬在與習近平會面時又提出這些具有私心的問題,還如此高調重申,這無異予習一個非他個人能夠解開的難題;習在客地能回應的,也只能提醒美國友人,如果這是你們總統競選的語言,那就很遺憾了,因為這種競選語言的大選因素會給中美關係留下遺憾的後遺症。
克服偏見才可突圍
奧對習的談話中,還指出中國在世界貿易關係上,崛起的道路要奉行「路規」(rules of the road)。這點在習聽起來也不會是音樂,中國是否遵守國際貿易法規,早已屢次作出辯解,也曾為規範問題對簿WTO 聽證會,表明中國會在WTO 的國際協議條文守法行事。
辯解之餘,中國也曾多次反擊美國的「保護主義」橫行無忌,其中美國立法拒絕中國收購美國石油公司一案,更是耿耿於懷。類似中國公司在美國投資所碰到的釘子,一直得不到公平處理,現在奧巴馬反以「路規」加諸中國,那不會是好的會談感受。
以上說明,主觀看待兩國關係的問題仍然是中美關係的歧途,也正是因為有主觀偏見,世界在改變中美之餘,中美如此存有偏見而無法真正建立互信,再加上習在《華郵》直指美國在中國周邊大張軍事旗鼓,是有違太平洋和平盛世的普遍願景。
凡此種種,可見習近平此行是知難而行,儘管個人的外交技巧有時可為時局困難解套,但也只是短暫的效果,世界局勢紛繁複雜,盤根錯節,客觀環境如此,國家能否突圍而起,在認清世界客觀之餘,還要克服自己的偏見,否則世界潮流便會叫其沒頂。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A17,2012-02-2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