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十年論得失

十年前的9 月11 日,美國兩座世貿大樓遭拉登領導的「阿爾基達」成員騎劫的兩架飛機先後撞擊,轉眼化為烏有,美國舉國陷入恐慌,舉世為之震驚。當時的美國總統布殊迅即號召全球加入「反恐」行動,有敢不合作的政府立即被視為「不友善」,對窩藏「恐怖分子」及其組織的國家,如阿富汗與伊拉克,美國更立刻揮軍直入。

美國同時在全球布下天羅地網,哪裏有「阿爾基達」或同謀,便會受到殲滅性的攻擊,打擊可說無遠弗屆。整整十年,美國為着反恐不但全國動員,也動員全世界。是得?是失?全球藉這「十周年」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改變常規戰法

就「失」方面來說,有以下兩點。

一、「九一一事件」給國際關係注入新元素——戰爭由常規戰法注入非常規戰法。

這點從布殊的宣戰口吻和做法可以看出。他在「九一一」後立即宣布,全面向恐怖主義宣戰。他第一個發動戰爭的對象是阿富汗,理由是該國政府窩藏「恐怖主義」組織,世貿大樓受襲成為美國宣戰的理由。儘管阿國政府沒有直接進犯美國本土,但因為拉登匿藏該國,所以便足以令美國全面進軍阿國;直至今年初在巴基斯坦捕獲拉登,並擊斃當場。行動中,美國無視巴基斯坦主權,也沒知會巴國政府,軍事人員直入直出。

可見反恐戰爭無論是美國或恐怖組織,兩者已拋棄傳統戰爭形式,也不拘泥於國際法規,可無國界、可無常規戰爭法、可無平民與軍人之分。雙方經過十年交手,基本上已把恐怖主義和反恐戰爭的攻防戰略確立,今後只要哪裏受到「恐怖主義」攻擊,交戰雙方便可按着布殊和拉登的打法。

有了這種戰爭新元素,今後的世界安全問題可以說是防不勝防。尤其是惹上回教基本教義派,其教徒遍及全球,以全球十四億回教徒計,只要兩成是反西方的基本教義派分子,便有二億多個「恐怖炸彈」;單以美國有四百多萬回教徒的兩成計算,便潛伏了八十萬個非常規武器的死士,他們可隨時攻其不備。

難怪十年過去,美國本土的防恐未因奧巴馬計劃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兵而有所鬆弛,整個歐洲亦然。

如此說來,這個非常規戰的新元素已然把國際關係的亂局推向更不可測的境界。

二、有說美國因反恐而弄至民窮財盡,目前債台高築是反恐種下的禍根。如果以奧巴馬的「改變」政策為指標,在他心目中,布殊的反恐打擊面遍及全球,耗費的資源太大、太久,再打下去,會把美國第一的地位斷送。支持奧氏見解的講法認為,中國之所以在過去十年迅速崛起,全因布殊太熱中反恐而忘了抑制中國。

另一個看法認為美國因為反恐戰的資源耗費太大,軍費開支在反恐十年不斷推高,2001 年的國防開支由3040 億美元提升到2008 年的6160 億美元。這個開支易上難下,因為涉及全球的反恐機制不會因為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個戰場撤軍而告結束,因為反恐明打可收,暗防難捨。

此外,美國政府財政在反恐前有1280 億美元盈餘,變為後來好4580 億美元赤字;聯邦債務由2001年只佔生產總值的32.5%,升高至2009 年的53.5%;外國持有美債也由冷戰後的13%升高至布殊下台時的30%,在在令美國的金融實力飽受挫傷。

壟斷石油能源

說到「得」方面。

一般認為的主要有三點:一、進一步壟斷石油能源;二、打資訊戰超越群倫;三、藉反恐為道德着力點,以掃除反美的回教勢力。

說到第一點,布殊的權力核心來自德州的石油重鎮,有看法認為布殊攻佔伊拉克是假借反恐之名,行其佔有該國石油之實;甚至攻佔阿富汗也是想染指中亞的石油,阿國是美國想控制中亞回教地區的必經之路,她還計劃想一舉攻克伊朗,只因力有不逮。

至於阿拉伯半島的產油國也都在布殊強力反恐的名義下,不敢在石油問題上提出異議。美國最大的獲利是石油價格推至歷史新高,新興大國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都給美國揩了油。

說到第二點,反恐十年,崛起最驚人的企業是資訊科技,其中助因是反恐的需要。恐怖分子所以能在全球各地遍設「細胞組織」,靠的是資訊科技發達;為了追蹤恐怖分子,美國努力開創資訊科技加以反制,只要恐怖分子以手提電話通話兩三分鐘,便可追蹤到所在位置,並加以殲滅,令恐怖分子無所遁形。

這項科技成就大大提升了美軍的作戰能力,令戰爭轉型為「資訊戰爭」,可見反恐為美國帶來科技突破。

說到第三點,冷戰期間,為了反共,美國籠絡不少中東回教國家,扶植不少強悍的回教政權。冷戰結束後,反共失去迫切性,一些回教政權便開始不受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政權便是先扶持、後反美的典型例子,拉登本是美國中情局栽培的反蘇人物,伊拉克的侯賽因亦然。在反恐名義下,所有不歸順美國的政權都一一受到「修理」。

反恐十年,美國有得有失,最關鍵的是,要看奧巴馬能否為飽受反恐拖累的經濟翻身過來?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刊於香港《信報》2011年9月13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