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赤琰:基督教「佔中」應以史為鑑

發起「佔領中環」三子中,朱耀明(左)為牧師。(資料圖片)

由於三位「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為朱耀明牧師,而「佔中」又以「公民抗命」作號召,「抗命」是以違法手段爭取「真普選」,所以不但引起社會兩極化爭議,連基督教會也出現兩種不同見解,一種直指現行法律和政府還能維持公義,以「佔中」破壞法律和社會秩序,基督徒不應加入,身為教會的牧職人員,更應慎思慎行。

至於支持朱牧師「佔中」的,也有人引用《聖經》指基督教支持「公民抗命」,甚至還引用《聖經》說耶穌曾在聖殿前驅散商人做買賣,並以此事等同今天在中環搶佔公共空開——今天的「佔中」就是耶穌當年的「佔中」,言下之意,是鼓勵基督徒效法耶穌,傾群而出參與「佔中」。

耶穌「佔中」的比喻實在不倫不類,當年祂見到聖殿變作買賣牛羊的市場,牲畜與人流混雜,糞便拉滿一地,人聲吵雜,好好的傳教布道「聖殿」弄至那麼糟糕,祂便揮繩趕走牛羊。站在維護傳教聖地的角度,祂的做法合情合理合法。而三子的「佔中」與耶穌的「佔中」不能等同,因為中環不是任何教會傳教的「聖殿」,它是商人做生意的「聖殿」,是誰喧賓奪主,不是一目了然嗎?

政商合一 脫穎而出

請不要把耶穌詮釋為那麼不合情理和「嫉商如仇」,不要把基督教引申到中古時代的時空,那時正是有人把商人敵視為滿身罪惡的人。這種與商為敵的布道法,到了羅馬帝國的後期,政權與教權同流合污,無法管好天下,帝國出現分崩,地方勢力由崛起的新興「國家」瓜分帝國的版圖,其中英國、荷蘭、法國趁機以商人的保護者自居,滙聚雄厚的營商資源,於是由商人與政界二合一,與羅馬後期的教會與政界二合一,彼此分庭抗禮。

對壘的結局是前者比後者更勝一籌,脫穎而出,成了現代歐洲帝國崛起的原動力,商家聯同政治家瓜分了羅馬帝國,靠羅馬帝國的支援而在其版圖傳教的優勢不再,於是教會內部也起了革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

在英國和荷蘭這兩個「重商」國家,她們的宗教革命也以「新教徒」(Protestants)為名,一反羅馬時代的觀點,再也不把商人視為罪孽,反而認為他們是有功於上帝光環的教民,這派「商政合一」對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崛起,有很大的劃時代歷史意義。著名社會學家與思想家維柏(Max Weber)曾著書立說指「新教徒」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創始者,因為新教徒把做生意當為服膺上帝旨意的好事。

耶穌教自創教以來的兩千多年,面對兩大問題:一是與政府的關係如何定位;一是與商界的關係如何定位。前者與羅馬政府互相排斥,遭到羅馬政府鎮壓,不少教徒因而失去性命;最後羅馬政府見壓制不生效,轉而把耶穌教授命為「國教」,於是形成政教合作,政府保護教民,教會支持政府的統治權力,雙方合作相得益彰,造就政教相安無事。

教會的歷代傳人不斷跟隨政治時空的發展條件,調整教會與政府的關係,要把社會秩序管好,須要有政府施展強權管制。奧古斯丁(354至430年)時代認為,政治秩序與天堂秩序都是上帝的「創作」(creation),前者是低階的、有罪孽的,須有政府維持,才能有政治秩序;後者則是高階的、天堂的、有完善的秩序。

猶太滅國 無礙從商

到了路德(Luther,1483至1546年),政教關係繼續演變為政府與教會的定位在於:政府管治的政治秩序領域(Political order)不屬於上帝的創作,而是有本身的定性,其本質呈現脆弱、不穩定、易於傾覆,正由於這個本質,導致政府有必要採用強硬和壓制的手段維持政治秩序。

路德這種政教關係也合乎時代需要,當時正值歐洲宗教革命擺脫教權超越政權的時代。法國大革命的其中一大打擊目標,正是天主教的「特權」。由此可見,新興國家的政府對維持政治秩序,須有一套自己的主導權,而不想教會更具話事權。這正是近代政治思想中常見的一種「政教分離」現象,即讓上帝管天堂,政府管國家。

除了歐洲歷史所見的耶穌創教後的政教關係發展外,教會面對的另一問題是,商界與教會的關係應如何定位?在中古教權超越皇權的時代,教會眼中的商人是難以得上天堂的一群罪人,這種情況直至英荷宗教改革後冒出「新教」,才因為英美清教徒接受商教關係正常化後,而這些國家的富商與科學家不少是虔誠新教徒,對社會有功而獲敬重,因而教會與商界的關係才得以改觀。

至於其他由耶穌教分支出來的不同教派,至今仍有商教不咬弦的現象,這種現象不但存在於早期的基督教,同時也存在於有共同上帝信仰的不同教派,例如回教國家眾多視為「基本教義派」的教徒,便對商人有不屑所為的態度。

更值得思考的是,耶穌出身的猶太族,他們不但有忠誠的宗教信仰(例如猶太教),但猶太族同時也是眾所公認的傑出商人,猶太遭滅國後,他們被迫定居世界各地,也都無礙他們從商的巨大成就。

希特拉及其納粹黨之所以不容猶太人,正是容忍不了他們的商業勢力。英國的金融業發跡於世正是猶太族的建樹,猶太人為羅馬帝國理財長達千多年,今天的美國財富也由猶太族主掌,但猶太族卻在教與商的關係定位出現兩極化。

由此看來,基督教與天主教都有教徒高調倡議「佔中」,同時也有人反對「佔中」,就整個耶穌創教以來的傳教歷史與他們的宗教解讀,兩邊都不難找到對「政教關係」和「商教關係」的正反論述根據。

商教關係 或受衝擊

不過,無可否認的事實發展卻是「政教合一」與「教主導政」的時代,早在近代的歐洲宗教改革已給否定。這是現代社會的形勢使然,因為現代的國家發展無論政治和商業領域,都不可能再故步自封,都因開放政策而出現政治、宗教、種族、文化等多元化,再也無可能用一種宗教一統天下;在國際貿易全球化的今天,更不容有排斥商業的一統價值觀。

作為英國統治一個半世紀的香港,正如英國本土,教會對政府的關係定位,是新教的定位,即協力促使其教民成為政治秩序的正面力量;教會對商界的關係定位,也是新教的定位,即正面看待商界對整體社會的貢獻,否則香港沒可能在鼓勵教會傳教的同時,也建立起香港政治秩序安定,商業繁榮。

因此「佔中」由基督教牧師倡議,而且還由另一位天主教樞機力挺,如果兩人成功發動教徒傾群參與「佔中」,原有的政教關係與商教關係必然受到嚴重衝擊;一旦「佔中」成事,以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人數,哪怕是兩成人挺身「佔中」,最後也難免形成政教衝突,教商不睦。

不要忘記,香港的宗教多元化,其他教徒眼見社會遭他教如此糟蹋,會袖手旁觀,無所回應,無所反制?

這也正是其他基督教會有人出來表示信眾對「佔中」有持反對看法。這是好事,起碼可以看到「佔中」之舉不代表所有基督教會,這表態對香港的政治秩序實在有所助益,最少可讓其他教會與眾多教徒感到鬆了一口氣,原來並非所有基督徒都會「佔中」的。這麼一想,大家心情也好受多了!

鄭赤琰
作者為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2013年10月5日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828&cat_id=6&title_id=63229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