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歷史者,不會明白印度與越南簽訂共同開發南海島嶼地下資源有何實質政治意義。表面看來,這只是印越兩國的經濟活動,與別國無關,但是一旦掀開歷史,檢視印度一旦問津東南亞(也即南中國海周邊國家),所涉及的問題便非同小可了。茲試舉犖犖大者如下。
一、透過宗教發展擴大影響。印度曾經將源自本國的佛教和興都教擴展到今天印尼的最東部、遠迄峇里島、中南半島的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完全給印度以宗教收編為勢力範圍。
今天,只要印度重新啟動這宗教網絡,有其一定的政治效應。具體的例子是達賴喇嘛在印度建立流亡政府之餘,還積極翻出過去曾有喇嘛在中印邊界爭議地區的歷史,藉此為達賴過世後在此尋找轉世靈童,以抵銷西藏內部「第二版本」的靈童。
印度容許達賴在此建立「流亡政府」,已對中國存有政治敵意;也可通過達賴以宗教自由為名,與中國爭奪西藏領土主權,一旦成功,印度便可以宗教管道把西藏納入勢力範圍。類似做法,印度都可在今天仍舊信奉佛教和興都教的地區「如法炮製」。
與英關係千絲萬縷
二、印度曾經搭上順風船,例如參與英國提供兵源和勞動力協助開拓英殖民地。經過長期合作後,印度成功大量移民到英國殖民地,並有多達十六個國家為印人植根,並有政治參與話事權。鮮為人道的是,「鴉片戰爭」中,英國軍隊內有大批印籍僱傭兵。這些印兵跟從英帝東征西討,遍及美洲和非洲。
儘管在獨立運動過程中曾有過節,英印情結卻始終在兩地的菁英之間一直維繫。直到今天,英國系統的美、澳、加拿大、紐西蘭與印度的關係,通過共通的政治價值觀和政體,體現在國際政治議題上,常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尤其是針對中東回教國和中國的關係更是如此。
三、 1954 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曾期望印度這個飽受殖民洗禮的新興國家,能夠與印尼一道發起第三勢力的「不結盟」國際聯盟,可是中國和印度卻因為英國劃界出來的「麥馬洪線」是否有效界定中印邊界的問題,鬧至1960 年雙方開啟戰端,印度堅持前英統治下來的版圖全屬印度主權所有,包括從西藏蠶食得來的好幾千平方公里。
中國認識到印度繼承英殖民地的政治本質後,沒法與她作出實質和談,因此揮軍把印軍逐出佔領的地域。這個「第三勢力」結盟也就不能在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政治背景下有所作為,終冷戰之幾十年,中印關係也沒法正常化。
以上三個歷史事件,放在今天的政治現實來看,不是中國是否懷疑印度和越南會不會聯手制約中國,而是過往的事件一再說明,哪怕西方帝國主義橫行的時代、冷戰時期的反共時代,又或是後冷戰的單極時代,印度總有辦法找到與西方合作、尋求發展的機會;無論對抗回教國家或中國,均是如此。
聯合美國制約中國
西方現正高談中國崛起的「威脅論」,美國又以「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軍事部署圍堵中國;是以,如果有印度加入,大可從過往印度在西方提供過的好處,古為今用,第一個好處是印度是個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大國, 「鴉片戰爭」有印度提供兵員,形勢立刻改觀。今天美國真要對中國開戰,也在兵員對比下不及中國,只要中國同時摃上美國和印度,美國缺乏陸地兵員的問題便大大紓緩了。
如果把印度和越南推在一道制約中國,美國的信心又會加倍上升。
第二個好處是印度一旦與東南亞的戰略聯盟搭上線,中國的西南東有越南,西南有印度,連成一道戰略包圍網,立刻形成海陸反制中國,原有中國想在緬甸和巴基斯坦建立海港基地的計劃均受到威脅。
可見只要印度加入美國的戰略,便會顯著加強美國的南海軍政部署,與日韓在東海的戰略部署連成一道,加上中印原有的矛盾,不必美國多費唇舌,印度自會自告奮勇,為自己找到發展的機會而賣力。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8
一、透過宗教發展擴大影響。印度曾經將源自本國的佛教和興都教擴展到今天印尼的最東部、遠迄峇里島、中南半島的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完全給印度以宗教收編為勢力範圍。
今天,只要印度重新啟動這宗教網絡,有其一定的政治效應。具體的例子是達賴喇嘛在印度建立流亡政府之餘,還積極翻出過去曾有喇嘛在中印邊界爭議地區的歷史,藉此為達賴過世後在此尋找轉世靈童,以抵銷西藏內部「第二版本」的靈童。
印度容許達賴在此建立「流亡政府」,已對中國存有政治敵意;也可通過達賴以宗教自由為名,與中國爭奪西藏領土主權,一旦成功,印度便可以宗教管道把西藏納入勢力範圍。類似做法,印度都可在今天仍舊信奉佛教和興都教的地區「如法炮製」。
與英關係千絲萬縷
二、印度曾經搭上順風船,例如參與英國提供兵源和勞動力協助開拓英殖民地。經過長期合作後,印度成功大量移民到英國殖民地,並有多達十六個國家為印人植根,並有政治參與話事權。鮮為人道的是,「鴉片戰爭」中,英國軍隊內有大批印籍僱傭兵。這些印兵跟從英帝東征西討,遍及美洲和非洲。
儘管在獨立運動過程中曾有過節,英印情結卻始終在兩地的菁英之間一直維繫。直到今天,英國系統的美、澳、加拿大、紐西蘭與印度的關係,通過共通的政治價值觀和政體,體現在國際政治議題上,常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尤其是針對中東回教國和中國的關係更是如此。
三、 1954 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曾期望印度這個飽受殖民洗禮的新興國家,能夠與印尼一道發起第三勢力的「不結盟」國際聯盟,可是中國和印度卻因為英國劃界出來的「麥馬洪線」是否有效界定中印邊界的問題,鬧至1960 年雙方開啟戰端,印度堅持前英統治下來的版圖全屬印度主權所有,包括從西藏蠶食得來的好幾千平方公里。
中國認識到印度繼承英殖民地的政治本質後,沒法與她作出實質和談,因此揮軍把印軍逐出佔領的地域。這個「第三勢力」結盟也就不能在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政治背景下有所作為,終冷戰之幾十年,中印關係也沒法正常化。
以上三個歷史事件,放在今天的政治現實來看,不是中國是否懷疑印度和越南會不會聯手制約中國,而是過往的事件一再說明,哪怕西方帝國主義橫行的時代、冷戰時期的反共時代,又或是後冷戰的單極時代,印度總有辦法找到與西方合作、尋求發展的機會;無論對抗回教國家或中國,均是如此。
聯合美國制約中國
西方現正高談中國崛起的「威脅論」,美國又以「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軍事部署圍堵中國;是以,如果有印度加入,大可從過往印度在西方提供過的好處,古為今用,第一個好處是印度是個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大國, 「鴉片戰爭」有印度提供兵員,形勢立刻改觀。今天美國真要對中國開戰,也在兵員對比下不及中國,只要中國同時摃上美國和印度,美國缺乏陸地兵員的問題便大大紓緩了。
如果把印度和越南推在一道制約中國,美國的信心又會加倍上升。
第二個好處是印度一旦與東南亞的戰略聯盟搭上線,中國的西南東有越南,西南有印度,連成一道戰略包圍網,立刻形成海陸反制中國,原有中國想在緬甸和巴基斯坦建立海港基地的計劃均受到威脅。
可見只要印度加入美國的戰略,便會顯著加強美國的南海軍政部署,與日韓在東海的戰略部署連成一道,加上中印原有的矛盾,不必美國多費唇舌,印度自會自告奮勇,為自己找到發展的機會而賣力。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0-1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