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軍演成東亞戰略分水嶺


美韓四天聯合軍事演習才剛落幕,美日由12 月3 日至10 日的七天軍事演習隨即緊接登場,規模且是美韓軍演的六倍有多——日本投入的兵力超過三萬四千人(佔海陸空軍力的16%),並出動艦艇四十艘、戰機二百五十架,是和平時期以來最大的一次;至於美軍參與的兵力則為一萬零四百人,並有號稱空中堡壘的B- 52 戰略轟炸機和其他戰機一百五十架,以及由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率領的二十艘戰艦群。

建立島鏈圍堵中國

這樣的軍演陣容有什麼國際政治意義?是很值得加以探討。

首先,美韓與美日軍演的假想敵是誰?如果說美韓軍演的目的是要震懾北韓,其戰略涵蓋面可說相對為小。可是,南北韓對峙既然不能把美國排除在外,這樣,美韓若要揮軍直入北韓,不但要面對北韓舉國皆兵的人力和發展漸已成形的核子武器,同時更要考慮中國和俄國會否「適時」介入。

中俄會否介入,與東北亞現存勢力均衡會否因北韓遭到美韓吞掉而打破有着密切的關係。

顯然,美國的東北亞戰略部署在二十一世紀的最大目的,是防止中國的軍事崛起和俄國的軍事重整(蘇聯解體大大削弱其軍力);因此北韓的問題不是孤立的,中俄不會袖手旁觀也必在美國盤算之內,儘管美韓不諱言軍演是要威懾北韓,與中俄無關,但在中俄心目中則絕對不作如是觀。

在不能一舉打垮北韓政權的情況下,美日也就只好把軍演搞大。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可以應對北韓的核武威脅,二來可以強化美國在東北亞的軍事布防。

也就是基於這同一考慮,美日軍演登場,既有反制北韓的威脅,同時也有強化美日唱了多年的「東亞安全平台」的軍事目的。

對日本來說,有美國的協防,大可向中國企硬,以爭奪釣魚台島嶼與東海島嶼的主權。美國的所得更大,能參與搶奪圍繞中國沿海極具戰略價值的島嶼,也就能成功建立圍堵中國走出外海的第一島鏈的戰略部署;有第一島鏈的部署,便可起到強化第二島鏈的作用,此所謂「加倍設防」是也。

既然美日韓軍事目標主要是中國和俄國,有人「請客」,自然會有貴賓「奉陪」,中俄當然有其盤算。就在美日軍演的時候,日本首相菅直人聲言要到北方島嶼巡視,這顯然是衝着早前俄國總統梅德韋傑夫巡視北方四島(與日本有主權爭議)而來;俄國也隨即作出反應,說歡迎日相隔岸觀賞俄國這邊的風光。

中俄聯手以牙還牙

這些互相譏諷的唇槍舌劍,只屬小事。俄羅斯眼見美日軍演陣容強大,勢必把冷戰期間布防東亞的精銳部隊重新整合,為了展示實力,到時或會邀請中國、甚至北韓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這可說是自然的趨勢(雙方既已撕破了臉,到時北韓的強悍行動不但不是中俄的政治包袱,反而是中俄的政治和軍事資源)。何況中俄聯合軍演也早已在黃海和渤海啟動,要加以擴大朝鮮半島東面海域的軍事實力,戰略上絕對可行,否則怎能「以牙還牙」。反正冷戰過後,軍事演習已一再毫無顧忌地成為軍事威嚇手段和展現外交實力的工具;美日韓會用軍演,中俄朝奉陪到底是意料中事,除非美日韓回到「六方會談」,以及調低聯合軍演的姿態,那又當別論。

其次,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國際政治演變,是美日韓軍演展示了美國海空軍事的強大實力,而且還是衝着中國的崛起而來;這就大大刺激到中國人的心靈創傷。

自從清末洋人叩關以來,面對外來侵略,中國最無奈與沮喪的,便是欠缺海軍有實力的攻守。1842 年前後,面對強大的英國海軍,清廷本身的船不堅、炮不遠,即使沿岸設置炮台,也打不到英國海軍,反遭對方幾近摧毀;從江浙打到南京、天津,英軍勢如破竹,最後迫使清廷簽下第一條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香港因此條約而割讓予英國。

中日之戰同樣慘淡,最要命的一役為「甲午戰爭」,號稱可護國強兵的北洋艦隊原來不堪一擊,遭日本海軍徹底擊潰,因而海防盡失,被迫放棄台灣、山東、旅順等重大的海防戰略基地。經歷與英日的兩次戰役,中國海軍盡顯無力護國的缺點,任人欺凌。

售武得益平衡赤字

二戰時,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海域一決高下,關鍵是航空母艦的比拚;日本航空母艦最後遭美軍擊沉,致使海防盡失,美軍海空全面進迫,兵臨琉璜島,日軍盡失海空掩護,變成甕中之鱉。

二戰後,美軍全力效法英國,建立全球最大的航空母艦海空戰鬥群,成為強大的移動軍事基地,無遠弗屆,無堅不摧。

當前美日軍演,兩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強大的海空軍強國,今天兩國化敵為盟,擺明車馬要以中國為假想敵;在這種形勢下,必會刺激起日本重振昔日海空雄風的決心。如美國自忖獨力難與中俄抗衡,其唯一軍事策略,也只有解除日本憲法第九條(當年由美國代擬)的約束,使其恢復建軍;以日本的科技工業之先進,要建立強大的海空軍力,可在彈指之間。美國的科研實力,加上日本的財力,不做則已,一旦事成,絕非中俄聯手可以輕易超越的。

面對美日的軍事聯手,中國的全球經貿崛起勢頭能否順利開展下去,其中一個重大因素便是提升海空軍力,要迎頭追上美日盟軍,同時盡力開發航空母艦的戰鬥實力,這方面須借助俄國的科研成就。據報中國從烏克蘭買來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正在改建,可望2012年服役,以培訓母艦作戰為主。在航母作出的零突破後,中國會於2020 年趕製數艘母艦,並配以自行研發的隱形戰機及無人戰機等,同時也會發射更多涵蓋全球的戰略衛星,以部署現代化的「立體戰爭」。

總之,經美日韓如此盛氣凌人的軍演,中俄的回應勢必全力建軍,奉陪到底。

其實,美國如此積極唱高「中國威脅」而推動東亞安全計劃,其最大的另一收益是售賣軍火,有南韓、日本、台灣,再加東南亞的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不斷加強軍力,美國從中的收入甚巨;在經貿贏不過東亞國家之餘,能以售武的巨大收入來平衡貿易赤字,未嘗不是「東亞安全平台」的一大好處。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時事評論,2010-12-0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