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民主黨經黨大會表決不參加由公民黨與社民連啟動的「五區總辭」以來,便新聞不斷,其中最轟動的是由司徒華向媒體透露,他曾被人擺了飯局勸他說服民主黨跟着五區「公投」走,其中還有李柱銘,這說明了司徒與李在「公投」行動上出現意見相左。
從中讓人看到民主黨因不加入「公投」而出現創黨元老在黨內為了「公投」與否的問題展開了彼此過招,作出較勁看誰的影響力高一籌。黨表決結果證明在這事關「公投」重大議題上,司徒與黨主流意見一致。
緊接下去,公社兩黨還不斷有人放話,要民主黨不要阻止其黨員出來撑「公投」,也有人公開責備該黨立場有變,而民主黨此時也非投閒置散,一面與十四個社團聯合組成「終極普選聯盟」,並擬好了聯盟的政改方案,要求與政府和中央溝通,以確保雙方沒有誤會:終極有雙普選,而且要釐清何謂普選。
民主黨如此一面公開放話,一面也私底下設法打通與中央溝通的管道。公社兩黨這時忙着搞「公投」,未曾對民主黨的「溝通」舉動作出重大批評,也許在兩黨心目中民主黨此舉最終會自討沒趣,到六月二十三日政改方案表明那天便非要跟着公社兩黨投票反對,到時彼此還可和好如初不料就在立法會開會的三天前,消息傳出中央已接受聯盟的方案,讓六名新增的區議會功能議席以一人兩票實行普選產生。這一下不但公社兩黨有人罵翻天,他們的支持者以及力挺「二○一二雙普選」的「憤青」更聲言要包圍立法會,甚至聲言不排除有人會用暴力阻止立會通過政改方案。本來反對政改方案的火頭一直都燒向特區政府的,這一下都轉向把怒火發洩在民主黨身上,在七.一遊行中,民主黨捱罵之餘,還兩度被人衝擊幾至失控。
政黨不外乎競爭
綜觀眾多罵聲中,有指民主黨「出賣選民」、「叛離原則」、「出賣良心」,還有不少作人身攻擊,罵人無品格,甚至難以入耳的污言穢語也都說出了口。
面對這無日無之的譴責與批判,民主黨一句問心無愧之餘,也都火速拋出了一份長近萬言的「交代書」,想藉此向港人交代在溝通中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沒有出賣,沒有放棄,沒有交易,沒有改變,仍是照「終極普選聯盟」所提出的三大要點,要用溝通來取得真普選。
也許民主黨不會天真到以為有了這「交代」,一切會平靜下來,只要認清「政黨」的本質不外乎「競爭」兩字,一切逃不掉競爭:為選票,可以爭到頭破血流;為贏取立法與行政主導權,非爭不可;為獲得政治資源,沒有不爭而獲的空間;為損人利己,也會出盡口術。也正是沒有不愛爭的政黨,民主黨大可不要太在意競爭對手說了什麼話。
民主黨應在意的,反而是自「公投」事件發生後,民主黨所有做過的重大決定,發生在民主黨的人事問題,都應該當作是黨的重大決定與重大人事問題去加以面對,不能有沮喪,不能有畏怯,不能有怨憂。一切決定只要是在我盤算中,便不能再有猶疑,而政黨人事,也不能以個人主觀願望行事,應以客觀情況去研判。
具體來說,在重大決定方面。不可否認的,決定投票支持「二○一二政改方案」,是重大決定;決定與中央溝通,主動也好,被動也好,由絕不打交道,轉為打交道,是重大決定;決定不參與「公投」,是重大決定。這三大決定確是在關鍵時刻作出了關鍵性判斷,也對香港政治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本文認為民主黨這三大決定的行動上,大可有其理性的辯說。
首先說到六.二三支持政改方案的決定,能在事前作出諸多考慮,是理性之舉,能想到再一度反掉政改方案的後果又會遭致反掉政改五號方案同樣後果,錯過二○○七政改,又錯過二○一七政改。在立法程序上,有人大可指此為立法會無法整合三分之二的認同票;至於責任誰負?多談都無濟於事。
考慮到不可能爭取到最佳方案情況下,轉而求其次先在區議會功能六席中爭取一人兩票普選產生。既然最後如願以償,說明民主黨盤算沒落空,OK。
其次,說到決定與中央溝通,考慮到過去長期沒有溝通的結果,便只能靠遊行搞抗議等手段去表達不滿與訴求。如此再搞下去,未嘗不可。可是考慮到泛民派系內有人開始學台灣民進黨以搞「公投」為名、卻行動員群眾之實,還組織社團採用激烈鬥爭手段,有民調更指出有數以十多萬「八十後」青年傾向激烈鬥爭。
民主黨考慮過後不想走「群眾抗爭」路線,堅持通過體制內的辦法,進行溝通,據理力爭,這也是一個很標準的政黨常態。通常被稱為「理性選項」,因為很難想像一旦出現群眾抗爭的激烈運動會有什麼後果,轉而選擇溝通對話去爭取所要的東西。OK。
退黨屬自由抉擇
談到不參與公投,考慮到不容於《基本法》,不容於國家憲法,拋開建制,硬砌公投以喚起「全民起義」,如此下去,什麼都可公投,會否走公投「獨立」,也易讓人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何況民建聯與自由黨等都不奉陪玩這遊戲,如此下去便會玩殘立法會,想到這一層,不想奉陪,也是OK的。
最後談到人事問題,只要客觀對待,便可以看到人事矛盾千頭萬緒,有人退黨也是他們的自由抉擇,勉強不來。與其委曲求全,讓黨背負政治包袱,不如及時決斷,有的情況還會動用黨紀去處理無顧黨紀(如服從黨多數決定,服從黨領導等一般政黨都該有守的規則)的黨員,否則黨員動輒公開修理黨,公開批判黨,黨哪有寧日?黨哪有威信?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2010-07-15
從中讓人看到民主黨因不加入「公投」而出現創黨元老在黨內為了「公投」與否的問題展開了彼此過招,作出較勁看誰的影響力高一籌。黨表決結果證明在這事關「公投」重大議題上,司徒與黨主流意見一致。
緊接下去,公社兩黨還不斷有人放話,要民主黨不要阻止其黨員出來撑「公投」,也有人公開責備該黨立場有變,而民主黨此時也非投閒置散,一面與十四個社團聯合組成「終極普選聯盟」,並擬好了聯盟的政改方案,要求與政府和中央溝通,以確保雙方沒有誤會:終極有雙普選,而且要釐清何謂普選。
民主黨如此一面公開放話,一面也私底下設法打通與中央溝通的管道。公社兩黨這時忙着搞「公投」,未曾對民主黨的「溝通」舉動作出重大批評,也許在兩黨心目中民主黨此舉最終會自討沒趣,到六月二十三日政改方案表明那天便非要跟着公社兩黨投票反對,到時彼此還可和好如初不料就在立法會開會的三天前,消息傳出中央已接受聯盟的方案,讓六名新增的區議會功能議席以一人兩票實行普選產生。這一下不但公社兩黨有人罵翻天,他們的支持者以及力挺「二○一二雙普選」的「憤青」更聲言要包圍立法會,甚至聲言不排除有人會用暴力阻止立會通過政改方案。本來反對政改方案的火頭一直都燒向特區政府的,這一下都轉向把怒火發洩在民主黨身上,在七.一遊行中,民主黨捱罵之餘,還兩度被人衝擊幾至失控。
政黨不外乎競爭
綜觀眾多罵聲中,有指民主黨「出賣選民」、「叛離原則」、「出賣良心」,還有不少作人身攻擊,罵人無品格,甚至難以入耳的污言穢語也都說出了口。
面對這無日無之的譴責與批判,民主黨一句問心無愧之餘,也都火速拋出了一份長近萬言的「交代書」,想藉此向港人交代在溝通中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沒有出賣,沒有放棄,沒有交易,沒有改變,仍是照「終極普選聯盟」所提出的三大要點,要用溝通來取得真普選。
也許民主黨不會天真到以為有了這「交代」,一切會平靜下來,只要認清「政黨」的本質不外乎「競爭」兩字,一切逃不掉競爭:為選票,可以爭到頭破血流;為贏取立法與行政主導權,非爭不可;為獲得政治資源,沒有不爭而獲的空間;為損人利己,也會出盡口術。也正是沒有不愛爭的政黨,民主黨大可不要太在意競爭對手說了什麼話。
民主黨應在意的,反而是自「公投」事件發生後,民主黨所有做過的重大決定,發生在民主黨的人事問題,都應該當作是黨的重大決定與重大人事問題去加以面對,不能有沮喪,不能有畏怯,不能有怨憂。一切決定只要是在我盤算中,便不能再有猶疑,而政黨人事,也不能以個人主觀願望行事,應以客觀情況去研判。
具體來說,在重大決定方面。不可否認的,決定投票支持「二○一二政改方案」,是重大決定;決定與中央溝通,主動也好,被動也好,由絕不打交道,轉為打交道,是重大決定;決定不參與「公投」,是重大決定。這三大決定確是在關鍵時刻作出了關鍵性判斷,也對香港政治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本文認為民主黨這三大決定的行動上,大可有其理性的辯說。
首先說到六.二三支持政改方案的決定,能在事前作出諸多考慮,是理性之舉,能想到再一度反掉政改方案的後果又會遭致反掉政改五號方案同樣後果,錯過二○○七政改,又錯過二○一七政改。在立法程序上,有人大可指此為立法會無法整合三分之二的認同票;至於責任誰負?多談都無濟於事。
考慮到不可能爭取到最佳方案情況下,轉而求其次先在區議會功能六席中爭取一人兩票普選產生。既然最後如願以償,說明民主黨盤算沒落空,OK。
其次,說到決定與中央溝通,考慮到過去長期沒有溝通的結果,便只能靠遊行搞抗議等手段去表達不滿與訴求。如此再搞下去,未嘗不可。可是考慮到泛民派系內有人開始學台灣民進黨以搞「公投」為名、卻行動員群眾之實,還組織社團採用激烈鬥爭手段,有民調更指出有數以十多萬「八十後」青年傾向激烈鬥爭。
民主黨考慮過後不想走「群眾抗爭」路線,堅持通過體制內的辦法,進行溝通,據理力爭,這也是一個很標準的政黨常態。通常被稱為「理性選項」,因為很難想像一旦出現群眾抗爭的激烈運動會有什麼後果,轉而選擇溝通對話去爭取所要的東西。OK。
退黨屬自由抉擇
談到不參與公投,考慮到不容於《基本法》,不容於國家憲法,拋開建制,硬砌公投以喚起「全民起義」,如此下去,什麼都可公投,會否走公投「獨立」,也易讓人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何況民建聯與自由黨等都不奉陪玩這遊戲,如此下去便會玩殘立法會,想到這一層,不想奉陪,也是OK的。
最後談到人事問題,只要客觀對待,便可以看到人事矛盾千頭萬緒,有人退黨也是他們的自由抉擇,勉強不來。與其委曲求全,讓黨背負政治包袱,不如及時決斷,有的情況還會動用黨紀去處理無顧黨紀(如服從黨多數決定,服從黨領導等一般政黨都該有守的規則)的黨員,否則黨員動輒公開修理黨,公開批判黨,黨哪有寧日?黨哪有威信?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2010-07-1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