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化險為機

遭受到來自公民黨與社民連,以及黨外不少壓力下,民主黨在十二月十三日的黨員大會上終於以接近百分之八十一的多數否決了︰民主黨參與「五區辭職」以爭取二○一二雙普選。可見民主黨確有泛民大老的見識,因為總辭這玩意若泛民整體傾全力以赴,不但會改變香港政治生態,由理性、包容與講究自由論政的民主生態,走向激情、對決與批判的政治生態,同時也會把一個政黨的「整合公眾意見」與「凝聚社會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功能給毀掉。就此來看,民主黨不支持「總辭」是明智與理性的。

主流取態理性和平

說到一個政黨的功能,政治學上早已指出,在民主政治裏,政黨的其中一個重大功能就是能夠在眾多複雜莫衷一是的利益矛盾中,把大多數人的意見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最有代表公眾意見的政黨。顯而易見的是,自「總辭」被提出來之後,建制派一邊的兩大政黨自由黨與民建聯不敢茍同,不在話下,就是泛民各黨派也都不能統一意見。這次民主黨以泛民最大的政黨在黨內經過連月的論證,最後拒絕,已充分說明了這「總辭」的變相公投不能代表社會上多數人的意見,如果有關政黨再強行推動,甚至可能在「總辭」之後進行杯葛現行議會制度,從此可能走向要麼走上街頭鬥爭(這是其他國家的普遍經驗),要麼從此自行銷聲匿迹,不再問政。

也許堅持「總辭」的政黨期望用這震撼性的手段,可以喚醒市民出來爭取早日雙普選。可是香港政治在過去長期以來的經驗,已體現出主流的政治取態是理性、平和與包容不同政見。也正因為如此,在過去面對激烈的政治運動(如一九六七年),主流意見會群起拒絕參與,也正是因為如此,肇事者最終無功而退。即使是在遊行示威所展現出來的政治行為,也是以和平與說理的態度為主;究其主因,與香港這個繁華都會有密切關係;港人長期建立的自由、安定與繁榮的生活,早就習以為常,很難想像他們會因為要快快取得雙普選而不顧一切後果去爭取。這便是為什麼「總辭」見報後,反對之聲不絕於耳。

雙普選時間表爭議未息

其次,作為一個政黨,其可貴的功能也在於其能「凝聚社會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就現有政黨及其支持者而論,現在形成兩大政黨勢力,已清楚體現出一邊以親建制為主的自由黨與民建聯,另一邊則以「真普選」為主的泛民主派。就民主政治來說,兩派並沒有反民主與民主之分,不同的只是前者認為在現有已建立起來的政制,是建立在勞資利益均衡發展的基礎上,在這基礎上,既然已成就了香港的安定與繁榮,人均總所得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此主張政改應小心從事、循序漸進,對於那穩定投資環境的功能界別選舉更不應輕舉妄動,否則牽一髮而動全身,破壞了投資環境,全體社會利益都會受害。

可是後者的政治主張在「總辭」提出之前,雖然不斷強調要在二○一二實行「雙普選」,但也願意退讓到二○一七。可是「總辭」提出後,不但泛民內部的政治立場有了分歧,照社民連的講法,「總辭」是「新民主運動」的起點,不但對普選產生的「代議政治」的民主制有所不滿,視功能選舉為敵,更不在話下,它要的是類似公投的公民直接投票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公民黨既已對「總辭」去意堅決,其對功能選舉也在其黨員辭退特首選委的行動中表示了反對功能選舉的決心。民主黨能否以老大的地位把「總辭」淡化?虛化?在其黨表決不支持「總辭」之後,是否會激化泛民的分歧,抑或說服公民黨回心轉意?一切仍待觀察。

凝聚共識最重要

不過,就政黨凝聚利益的功能來看待民主黨這次拒絕參與總辭,不但對民主黨不是壞事,反而為該黨製造了一個機會,可以主導建制派,好好坐下來大家共商一個能凝聚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政改方案。在過去幾年,建制派與泛民主派在許多政改議題上每多糾葛。這次對「總辭」表現了果決拒絕極端政治手法,體現了其理性、包容的一面。如果能借此事勢發展,因應眼前政改諮詢工作,民主黨能借勢主動與建制派磋商與協調,在建制派也有意尋求二○一七先行特首普選與二○二○再行立會普選的形勢下,相信建制派也會樂見其成。只要雙方針對政改達成共識,相信政府再沒誠意,也難以抵擋兩大派達成的政改方案。而中央一旦看到了建制派與民主黨達成了政改共識,只要能凝聚到最有利的政改方案,能代表最大多數政黨的意見,在強調「和諧社會」大前提下,相信中央也很難有其他意見。

反之,若民主黨成功爭取到建制派取得政改路線圖,不但不怕「總辭」政黨坐大,反而會因此被邊緣化。相信公民黨再有什麼企圖,也會見勢不妙而懸崖勒馬。

鄭赤琰為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系前系主任、馮家彬為自由黨成員
信報,2009-12-1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