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2的政治影響


自從歐洲「民族國家」(nation-state)興起三百年來,由於工業革命的推動、自由主義的經濟哲學不斷受到鼓吹,致使企業「自由放任」的行為不斷助長競爭,也不斷觸發戰爭,先是歐洲互相攻伐,接着把資源掠奪演變成遍及全球的殖民地爭奪。

政府出手干預市場

到了十九世紀末,歐洲各大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俄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基本上已把全世界能佔領的資源都拿了下來。可是領土擴大後,卻始終滿足不了因工業革命而生產力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和財富欲望;而不受制約的競爭與其強烈的佔有慾,令到「零和遊戲」的「保護主義」在國家之間泛濫。

為了佔有市場,世界大戰首先在1914 年爆發,打了四年,還是沒把「保護主義」改觀,互相掣肘的「關稅壁壘」依然如故,產消沒法理順;阿當斯密的「供需槓桿定律」失靈,他的「貿易絕對有利」也受到嚴峻考驗。產品過不了政治設限的關卡,滯銷情況不斷惡化,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企業破產,終於在1929 年爆發了自由經濟哲學的第一次「經濟大蕭條」。

這時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出來救市,這便是著名的羅斯福總統想出來的「新政」(New Deal),其中心思想是自由主義經濟再也不能讓其「自由放任」,過去政府主張少管或不管為妙,證明已行不通,新政主張在適當的時候要作出適當的政治干預作為調節。

所謂政治干預,是指政府有責任運用政策的權力對經濟進行干預,政府手上擁有金融、立法、稅務、社會安全、勞工組織等領域的操控權力,加緊監察市場與整體社會與政治的互動,遇有不對勁的情況,即刻出手調節。這套辦法得到其他先進國家的認同與合作,改善的經濟理論也應運而生。其中最受追隨的是凱恩斯的主張:增加工人收入以加大市場消費能量。

這主張直到現在仍有西方政府追隨,通過不斷增加勞工收入,配以收入的稅率調節,再加上銀行的儲貸利息高低,引導消費與投資的進退。這套辦法在政府的權力掌握下,只要先進國政府合作與合拍,他們的工人收入會不斷推高,他們的市場能量會不斷加大,1929 年的「大蕭條」也就可調控於未然。

迷信消費未能奏效

可是羅斯福的「新政」所做到的,不是解決自由經濟體的根本問題,而是採取「拖」字訣,把問題由這個世代拖到下一個世代,由先進國家拖給發展中國家。具體的例證是歐美的工人收入年年增長,勞工密集不斷轉化為技術與資本密集,專業與中產人口不斷成長,僱員的收入不斷推高,從而也不斷推高消費,有閒有錢的人口不斷增長,銀行信貸配合政府調整政策,也不斷助長消費市場的能量。

結果是自1929 年以來,美國人把儲蓄消耗殆盡,再運用信貸,把將來的收入也花掉;於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的這一年,有估計指出,要填補美國全國的個人、企業和政府的赤字,須要賠上64 萬億美元。奧巴馬在QE1 中投下將近2 萬億美元,期望市場可以恢復大使大用;兩年下來,發覺失業率仍高企10%,說明企業仍然不振,消費意欲不如期望般高。美國徹頭徹尾的「凱恩斯學派」變作了克魯明的「諾貝爾經濟吹水」學派,出來大吵大罵,說是美國救市不力,主張要大印鈔票救市;又大罵新興市場,罵他們不合作向美國這個經濟火車頭添加燃料。

奧巴馬迷信消費萬能的經濟哲學,知道自己如果不設法再投下第二輪QE2 的60 00 億美元助長消費市場,選票會緊隨着國會中期選舉而再大批流失。奧氏在選舉承諾中曾許下宏願要改變美國,事實證明他不但沒法改變美國自由主義的競爭心態和失控的消費行為,反而變本加厲,短短兩年兩度大印鈔票,目的就是要維護以美國主導的消費行為能繼續消耗整個世界的資源。

消耗資源破壞全球

QE2 的第二波出手雷厲風行,企圖迫使全世界就範,聽從美國指揮。但是這套以強吃弱、以大吃小,吃窮世界絕大多數人的政治經濟本性,到底還能拖多久?過去二三百年,已有不少另類經濟學家與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他們的反對意見,其中最表反對的是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對立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今天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更可看出一個新意。馬克思當年指出,消除掉勞工受剝削也就消除掉資本主義與其無限競爭。

問題是今天的世界資訊發達,世界組織平面發展,如果人口眾多的發展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印尼、俄羅斯等照足美英的自由主義模式發展下去,將出現如西方國家那樣大力發展的消費市場,一個中國便有五倍於美國的消費者,再加上印度、印尼、巴西和俄羅斯,再有十多倍於美國的消費者,到時再也沒有足夠的落後國家和人口可供這些消費「恐龍」吃下去!到時競無可競,爭無可爭,也就再度激起保護主義,那時世界大亂,再加上全球資源過分消費,全球環境將受到無法還原的破壞,到時自由主義的市場和消費行為將走到絕路。

世界如何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對QE2 失態失常的行為,當是一個很嚴峻的政治課題,也是有識之士該動腦筋的時候了!

鄭赤琰
作者為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時事評論,2010-11-0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