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韓接二連三、一波又一波地展開軍事演習,甚至撂下重話,指明一旦北韓來襲,便會展開懲罰性反擊。與此同時,北韓卻一反常態,由原先向國際展示的挑釁者形象急轉直下,變成一忍再忍,忍到有點克制,甚至說出「不值得每次都加以對應南韓挑釁」的話。
南韓與北韓的軍事動態一冷一熱,角色轉換得那麼快,不禁叫人撲朔迷離;雙方均先後喊打喊殺,到底誰是真的要置對方於死地?這可以從各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茲分析如下:
南韓沒穩勝把握
第一,先從南北韓的角度看。對北韓來說,她反帝反美、決心以共產主義消滅南韓這個勾結外敵的政權的色彩濃厚,而且五十年來從不放棄全民備戰,在在說明只要時機成熟,隨時可以揮軍南下吞掉南韓。正因為長期有「北韓南下」這個陰影,令南韓五十年來也陪着北韓長期備戰,最有力的證據便是不敢放棄美軍基地,即使在雙方出現暖化的金大中與盧武鉉的執政年代,首爾就是信不過平壤因而不顧其壓力,照舊穩住美軍基地。
到李明博上台,表面上他仍是延續前朝的暖化政策,可是其親美立場,導致他言行上不斷修理平壤,尤其在核武問題上,更與美國同心同調,公開向平壤叫陣,要她放棄核武,否則終止糧食援助計劃。
李明博如此言行,當然招來北韓敵視;雙方惡言相向,也就不斷惡化了南北關係,最後爆發「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戰、美韓高調軍演,也就變成今天這種持續緊張、甚至可能失控的局面。
李明博日前在電視公開向全國廣播時指出,任何怯於向北韓挑釁的行為,只會鼓勵對方變本加厲而觸發大戰,只有敢於全力反擊才有和平的希望;但他同時坦言擔心國內不夠團結,和戰猶豫,沒有打勝仗的條件。
由於北韓敢冒進敢打,南韓卻有太多顧忌而怯於開打,導致南韓在戰火愈發升高時,便愈倚賴美國弱化北韓的威脅。這樣,便形成朝鮮半島的和戰主導權落在美國手上;因此和戰的問題,還得從美國的角度分析。
第二,如果以美國的角度看,有其非打不可的因素,那便是北韓的核武問題。
就公開的核武條件來說,區區北韓的核武與美國的相比,何止小巫見大巫?簡直不足以對美國造成威脅。
美國有開戰原因
可是自「911」恐怖襲擊打進美國的核心地帶紐約後,美國便開始了二十一世紀的「恐怖主義」噩夢,如果恐怖主義有能力深入美國的商業心臟地帶,利用民用飛機擊垮兩座世貿大樓,說明恐怖主義所用的戰略已是無所不用其極;而且其所開闢的戰場無遠弗屆,無處不在。更要命的是,攻擊目標不分軍民;更加不可想像的恐怖攻擊,是採用「大殺傷力武器」,其中當然包括核子武器。
核武一旦落入恐怖主義者手中,且是用來攻擊美國本土——恐怖主義者不會採取常規戰術,故此令人防不勝防——一向講究全方位安全布防的美國,絕對忍受不了「恐怖主義者」,也就對其擁有「核武」的布防達到極點。正是出於這種極致的布防,令美國毫無異議地直搗阿富汗的恐怖主義者基地,連袒護拉登的阿富汗政權也不容存在。至於攻打伊拉克的其中一個理據,便是懷疑她製造「大殺傷力武器」,以及夥同「恐怖主義者」。伊朗也因發展核武而給布殊列入「邪惡軸心國」,「邪惡三國」中,已除伊拉克,以反恐布防考慮,伊朗和北韓則等待剷除。
儘管奧巴馬在競選時一再表明要改變布殊的所有政策,但是美國的行政首長不管誰人上台,主張什麼政策,但在國家的安全基本對策卻有變與不變的基本考慮,例如對核武威脅的問題,不變的政策是認定誰有這等武器,誰便是對手;可變的政策只能是可把對手轉化為友,以友化敵,從而化解其核武威脅。
如果轉換不了敵友關係,核武在敵人手中便是不能化解的危險;當年面對蘇聯核武威脅的對策便是以牙還牙,辦法是加碼核武製造,達到「恐怖平衡」,令對方有致命的顧忌而不敢動武。
取決中俄態度
現在北韓與伊朗仍然與美國為敵,奧巴馬在五角大樓的軍事訊息主導下,無可能在安全問題上向國人交代核危險的問題,因此,在面對北韓一再採用核武來作政治談判的籌碼時,此可忍,孰不可忍。再加上「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戰,不管真相如何,在在說明北韓的威脅隨時可以爆發核子戰爭。
北韓日前已發出核武還擊的聖戰宣傳,用上了「聖戰」一詞,聽來非常熟悉,是否有意套用回教「恐怖主義者」的「聖戰」一詞?美國會否想到核武跟着在全球恐怖主義遍布的戰略部署中出現?這些都是美國對北韓非要動手不可的考慮。
第三,還有中俄會不會參戰的因素。如果美國估計中國、俄國,或中俄一起參戰的話,其所擔心的便是能否完全擊垮北韓;如果能在短時間內擊垮與攻佔北韓,待南韓跟着收拾殘局,而中俄又來不及反應,那美國便有可能下手。
美國與國際輿論均指中朝或俄朝關係並非想像中那麼患難與共,而中俄在高危時期頻頻出動外交斡旋,大力主張重啟六方會談,北韓似乎感受到中俄不會為自己賣命而有所退卻。
這種形勢不但不會減低美國下手的機會,反而適得其反。南韓一反常態,高調挑釁的軍演,美國同時在軍演後不但不調低軍事動態,反而加碼派出三艘航空母艦,其作勢要打的姿態,不是昭然若揭嗎?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鄭赤琰
信報,時事評論,2010-12-3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