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交出攻利指揮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從美國手中接過指揮工作,負責對利比亞實行「禁飛令」,繼續對利比亞政府軍展開攻擊,全面癱瘓卡達菲海陸空三軍的戰鬥力,讓反政府武裝力量推翻卡達菲政權。

為何美國會把指揮權交予北約?北約指揮這場戰役的政治意義何在?利比亞的事態演變對國際關係有何影響?均值得我們討論。

北約出手壓抑歐盟首先,美國為何願意把這麼一個重大的軍事行動指揮權甩出來?是奧巴馬不贊成由法國先打出來的軍事攻擊?又或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忙不過來,怕本身的軍事資源後勁不繼?這兩個說法顯然理據不足,更大的考慮,應看看北約接過指揮權後,對美國的政治策略有何利好的結果?

北約可說是美國一手建立,藉以圍堵當年的蘇聯。二次大戰後,蘇聯急速向西發展,1948 年成功將東歐的東德、波蘭、捷克、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等納入其勢力範圍;美國立刻拉住英、法、西德、西班牙和意大利等組成北約,與蘇聯抗衡。與此同時,美國還拉着以英國為首的西歐國家在中東、東南亞和東北亞,由西向東組堵住以蘇共為首的共產陣營,以防共產革命擴散。

冷戰結束後,歐洲聯盟的勢力擴展,並涵蓋了先前的東歐各國,近年還拉入土耳其加盟;歐盟認為和平的政治整合已足夠建立歐洲同盟,不須再器重北約這個冷戰的軍事產物,且還一度討論將其結束。

美國看在眼裏,當然不是味道,明白沒有北約的歐洲會促使歐盟擺脫美國,甚至還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因此保住北約,也就成為美國後冷戰的一大政治目標。「911」恐怖襲擊後, 美國立刻展開「回馬槍」攻勢,攻下阿富汗,並搞定伊拉克的薩達姆,佔領伊阿兩國展開長期的軍政工作,借此拉住北約不放,轉眼間又真的把北約忙得擺脫不了美國的軍事大計。

不過,北約一直太過依賴美國,不夠積極承擔獨當一面的角色,對抗前蘇聯如是,打伊阿也如是。過去美國想要超越歐洲群雄,擔當總指揮的軍事角色,有助美國變成超強, 「黃袍加身」也就無妨;現在美國的軍事實力已遠遠拋離歐洲各國,原有的軍事對手蘇聯也已中落,中國要追也還有一大段路程。接下來的當務之急,便是迫使北約在自己主導的國際關係格局下,在歐洲、地中海周邊,以及中東承擔更多軍事責任;就在利比亞這個骨節眼上,美國迫使北約擔當軍事指揮工作。

六大理由有利美國

由北約接過攻利的指揮工作,對美國着實有不少好處。

一、可借此活化北約,從而加強美國對北約的控制。

二、一旦北約捲入北非和中東的軍事行動,便可借助歐洲國家擴大這地區的軍政版圖,從而化解回教的反西方的勢力。

三、只要歐洲擔當軍事指揮角色,預期的軍政任務無論成敗,美國都是唯一的贏家,因為交戰雙方都會因此而沉淪,美國正是鷸蚌相爭下的漁翁是也;二次大戰期間,歐洲、非洲和亞洲均烽煙四起,美國本土未受戰禍,因而可趁勢而起。

四、美國自建國以來,一向打着民權、自由、民主的正義旗號,打阿富汗所是「反恐怖主義」,打伊拉克是「反暴君」。但攻打利比亞的理據呢?指摘卡達菲壓制和平示威,殺害手無寸鐵的平民?可是和平示威很快便轉變為武裝起義,反對派以強力武器反擊政府軍,攻城掠池,公然跟卡達菲打起「內戰」來。依照國際法,外國以軍事支持任何一方打內戰,便犯了干預別國內政而失去道德的支持地位;美國甩去指揮的角色,便可不用承擔主謀的罪嫌了。

五、在這一波的「茉莉花革命」,有不少受壓的政權還是美國多年的政治盟友,例如巴林、沙地阿拉伯、約旦和也門,她們全給「茉莉花革命」弄至坐立不安,而且也已開始使用武力鎮壓而造成傷亡。既然利比亞幹同樣的事要受到軍事鎮壓,為什麼上述這幾個政權可有不同待遇?

如果以軍事行動迫使她們下台,怕的是從此沒有盟友會再信任美國了。因此打壓利比亞的指揮權不上身,美國也就可推給北約,讓自己有更大的談判空間說服這些盟友向示威群眾有所節制和退讓,反正有突尼斯和埃及的兩個示範例子,可叫這些盟友放心放權而去也,否則下場有如利比亞。

有了上述五點「好處」,美國之所以甩掉攻打利比亞的指揮權,實屬政治高招,以他國資源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何樂而不為!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鄭赤琰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2011-03-2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