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達菲絕非不堪一擊


據6 月11 日的新聞報道,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對利比亞的戰事公開修理北約,指北約對戰事不力,內部意見不一,令空襲行動未達瓦解卡達菲政府的效果。蓋茨還批評北約有此表現,前途實在暗淡。

蓋茨的言論,反映出兩大問題:一、北約之所以有力無心,不只是本身的問題,同時也是美國的問題;二、北約對利比亞政權的實力評估也有問題。

北約從一開始,便不純是西歐國家的軍事組織,而是美國出於圍堵當年蘇共的需要。以西歐國家為主的英國、法國、西德和意大利等的北約,名義上是北大西洋國家的軍事組織,實質卻是美國全力阻止蘇共為首的東歐共產國家向西歐擴展的組織。

北約指揮有心無力

換言之,早在杜魯門總統倡建「圍堵政策」以後,便在蘇共為首的共產國家周邊建立起連串的軍事聯盟,除歐洲的北大西洋條約組織(NATO)外,東向到中東也搭起了中東條約組織(CENTO),在亞太區則成立「東南亞條約」(SEATO)。名義上,這些軍事組織屬地區性的防共組織,實質上卻由美國促成與力挺。即使如此,後面兩個組織卻始終不受「抬舉」而名存實亡,只有北約總算因為英、法、西德全力奉陪到冷戰結束。

後冷戰開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因為蘇共與東歐變天,北約曾一度「退潮」,要不是拉登擊垮紐約兩座世貿大樓,美國即刻展開「反恐怖主義」還擊,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北約恐怕已走進歷史裏去。即使是美國成功啟動北約進攻伊阿兩國,但北約成員大國除英國外,其他法德意都在佔領伊阿後,沒法找到「恐怖主義者」而展開常規戰。

在伊阿戰爭的撤軍背景下,要美國再度全程全力捲入利比亞戰爭,儘管有力,也已沒心。既然美國在安理會通過1973 禁飛令、強制利國的同時,宣告自己不當作戰總指揮,把責任強加於北約,甚至在發射兩百多發的飛彈點着了戰火,便斷然罷手不幹,讓北約獨自執行禁飛令與轟炸利軍。美國這個態度,不但讓法國熱心受損,英國也不好受,原本不同意動武的德國更有話說;阿拉伯等所謂反卡達菲聯盟國也樂得跟隨美國一齊罷手不幹。

所謂反「狂人」聯軍便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一籌莫展。表面看來,國際輿論撻伐卡達菲之聲不斷高漲,還挾着利國政府高官背叛卡氏的新聞陸續有來,給人的印象是卡氏政府可隨時倒台。

不過,北約轟炸與反政府軍卻不像如預期般,把卡氏生擒正法。這樣的戰局發展,再拖長下去,讓美國擔心的是中、俄、土耳其與非洲聯盟等,將開展外交活動,要推動利國交戰雙方採取政治和解方案。如果真的落到這個結局,無法連根拔掉卡氏的政治虎牙,美國的威信受損,北約的組織瘓散也將成為事實。

各路人馬支持「狂人」

失去了一個意志堅定的北約,歐洲的集體軍事聯防也會跟着消失,沒有集體聯防的歐洲前途是否暗淡,歐洲各國自有其不同的見解。但自二次大戰以來,一直為歐洲安全操心賣力的美國,卻可從深層的軍事安全體驗中,感到歐洲前途暗淡了。

至於第二個問題,蓋茨的發言充分反映利國的戰事無論是其定性或其政權的評估,都大有商榷的餘地。從安理會通過禁飛令的辯論中,可以看到各國對利比亞國問題極有爭論,其中五個安理會成員中,具有否決權的中俄投棄權票;兩國之所以不投否決票,是因為議決案經修正後取得共識,即在假設卡氏政權無良到已至人神共憤,不必由聯合國出兵,單由反政府的民主運動便可給予擊垮。

可是經過了執行禁飛令原有的政軍效果並不如預期,原來假設卡氏全失去民心後,將會全民起義,當然還包括軍隊。可是自反政府軍配合北約轟炸以來,支持卡氏的人民卻群起冒着北約轟炸的危險守護着首都和卡達菲的居所;政府軍也冒着北約的飛彈打擊,向反政府軍陣地進攻。這說明到目前為止,原有的假設已落空。

更不妙的是,支持卡氏的不少強大部落酋長,還不顧國際壓力挺身而出,公開支持卡氏;反政府一派卻得不到他們的聲援。既然假設落空,對卡氏戰事的定性(孤立無助的暴君)也就有問題了。筆者早在禁飛令通過後已經指出,卡氏不是省油的燈。因為他的強權不靠「裸權」,而是努力靠回教信仰之反西方長期侵略的歷史來自我包裝,不少回教信徒尊他為英雄。

談到對卡氏政權的實力評估有誤,可證諸從戰事拖長到現在仍不見卡氏走投無路,反而是公開挑戰北約和美國,他還不時亮相電視,向全國公開呼籲抗戰到底,不只一次公開糾合各大部落首長表示支持卡氏政府,連非洲同盟也想當「魯仲連」為卡氏打圓場。所有這些動向在在說明卡氏政權的實力,並不如預期的那麼不堪一擊。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鄭赤琰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2011-06-1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