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分而治之」策略成形

自奧巴馬上台以來的最近兩年,可以清楚看到他的外交策略,在求變的大前提下,已把布殊的「反恐」基調作出乾坤大挪移,跳回到大英帝國賴以振興的國際策略,其基調是「分而治之」(Divided & Ruled)。

當年英國的勁敵來自歐洲大陸的法、德、俄三大主要勢力。要排除三大勢力跟自己搶佔非洲、中東、亞洲和美洲,英國的首要策略便是在歐洲大耍「分而治之」,令德、法、俄互相制衡,好讓她能夠全力經營全球的資源。

傳統策略制衡多國

當時的德、俄最有機會和能力可與英國一較高下,搶佔天下,英國於是便利用法國牽制德俄;這樣的分化之策在歐洲、地中海周邊、中東和南亞等地層出不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久受制約之餘,憤起還擊,把法國擊垮,直指北非,還屯兵英倫海峽,準備一舉打進英國本土。

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希特拉卻忍不住氣,同時也過於自負,不慎給英國離間德俄;此刻,英國也成功誘使蘇聯攻佔波蘭,激怒了希特拉,把攻英大軍轉攻蘇聯,結果德蘇在列寧格勒打了一場彼此大為損耗的戰役。與此同時,英國成功說服美國加入,目的不只是要打垮德國,同時也要對付乘勢而起的蘇聯。

由此可見,英國運用「分而治之」的策略甚有前瞻性——當英國看到德國快將垮台的同時,把一向不願過問歐洲恩怨的美國拉來,與自己一道重振撒克遜民族和自由主義之光。戰後,當大英帝國全面退潮,美國則接手原有的大英版圖。

盡管杜魯門聲言以一套「圍堵政策」困住共產主義,但大英帝國原有賴以強大的「分而治之」策略,仍然配合著「圍堵政策」,例如由美國一手促成的「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簡稱「北約」)便把西歐國家結合在一起,與東歐國家的共產集團對壘,形成東西對壘的「分而治之」;後來的尼克遜時代也成功與中國和解,並促成中蘇對壘的「分而治之」。

瞭解上述的策略後,轉頭再看奧巴馬,他把「反恐」策略擱置下來的主要原因,在於布殊的反恐策略把美軍分散到全球各地,哪里有活躍的恐怖主義組織,便派美軍前往駐防,結果打出兩個無底洞——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個無底洞叫美軍防不勝防,軍費吃緊,加上恐怖主義組織遍及全球,也叫美軍疲於奔命。

更大的問題是,令美國陷入恐怖主義泥沼的阿拉伯世界,其帶來的麻煩也像沒完沒了。布殊把傳統「分而治之」的策略荒廢,結果令到美英的敵國趁此「權力真空」,乘勢而起,隨時可以把過去英國和現今美國主導世界的權力攆下來,甚至取而代之。

有見及此,奧巴馬上台後,也就快刀斷亂麻,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之餘,也即刻施展其「分而治之」的策略,在中東各回教國家公開以「人權」為由,聲援各國反政府勢力,如突尼斯、埃及、也門、敍利亞、利比亞等皆如此;甚至在阿富汗還與塔利班言和,目的可令到阿富汗有敵對勢力,從中「分而治之」。

點起火頭責推北約

美國在歐洲也翻炒「分而治之」的策略。美國把利比亞的火頭點起,再把戰爭推到北約身上,明知北約成員對該戰有所保留,卻又故意鼓勵法國去馬,令法國意圖建立地中海聯盟的企圖突顯出來,叫德國和俄羅斯恨在心里;此外,也叫法國陷入北非回教基本教義派的是非地而無法脫身。

歐洲和中東如此,在東亞也不例外。自2010 年開始,奧巴馬以重回東亞為由,先挑起南北韓的緊張局勢,叫南韓全力作勢要與北韓開戰,令中國和俄國也跟著注目以視,不敢掉以輕心,目的是借兩韓問題綁住中俄,同時也把日本的雄心再燃動起來,中日不但全面陷入東海島嶼的主權之爭,同時日韓關係也因為領土問題搞得面紅耳赤。

東南亞方面,美國看准中國在南海島嶼主權上,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印尼等國素有紛爭,便擺出老大身份,聲言美國在此地區也有利益關係,不容中國把南海獨佔。在去年河內的東盟會議上,美國公開支持越南和菲律賓與中國抗衡,並即時與越南進行海上軍事演習。

重返東亞掣肘中國

到了今年,美軍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從年初到7 月的半年多里,美國與日本、澳洲三國展開南海軍事演習;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文萊也然;後與越菲再度來一場演習;也引來印度分一杯羹。據俄國報道,印度將在東南亞駐軍,雲雲。

除了以軍事演習向中國施壓外,美國也趁機向東亞國家售賣軍火,連菲律賓這麼一個窮國,也向美購置了二手軍艦;至於對台軍售、對印度軍售、對印尼軍售,全都陸續排上議程。目的無非要一壯區內國家膽敢站起來,與美國一起抵抗「中國威脅」。

就在這麼一個策略部署中,美國對東亞「分而治之」的格局已然成形——首先是南北韓,其次是中日俄,再其次是東盟內的中越對壘、中印對壘、中越菲對壘、緬甸與泰國對壘等等。

這麼一個「分而治之」的策略,不但讓美國介入東亞不過是「四両撥千斤」,同時又可拖慢或拖垮中國崛起,抵銷「中國威脅」,更可趁機售賣軍火,發他人的國難財。這便是「分而治之」的妙用也!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刊於香港《信報》2011年8月3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