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希拉莉突然訪問緬甸,這是美國同級官員五十多年來的首次。所以說「突然」,在於數月前美緬關係仍然僵持。美國一直視緬甸軍人政權為敵,在華府心中,緬甸政府可說是反民主、反人權、腐敗無能、無惡不作的政權,非要去之不可。
政策逆轉事出有因
雖然還不致於像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甚至北韓那樣,非要出兵摧毀不可,可也用盡各種外交手段,對緬甸展開諸多制裁、經濟封鎖、聲援內部策反……;美國國會國家民主基金會、索羅斯也公然撥款資助緬甸內部的反對勢力,目的在於推翻緬甸政府。可是幾十年來,緬甸的軍人政權一路走來也很倔強,一度還與古巴唱和反帝反美的社會主義;美國也拿她沒法子,自己失策之餘,還怪上中國,說沒中國這個大國撐住,緬甸軍人政權早就垮了。
然則,美國五十多年來的敵視政策,為何突然逆轉?一個視為關鍵的因素是,緬甸軍人政權本身有了轉變,促使美國對她解凍。這指的是昂山素姬與由軍人變身的「不道地的文人政府」有了妥協,軍人啟動選舉產生政府,以換取昂山素姬的言和,並對國際表示,接受這個選舉出來的政府。
此外,軍人政府也循昂山素姬及其支持者提出的訴求,叫停中緬合作開發的水力發電工程(歸因水壩會淹沒村莊和破壞河流生態);加上還有可能終止讓中國在緬甸海港設鋪一條陸港輸油管道。
所有這些由新政府改變上手政府作下的決定,看在美國眼裏,也就看成是民主開放和疏遠中國的訊息;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部署下,緬甸在美國新形勢的評價下,也就變得有其可取之處了。
可是,如果深入分析緬甸的政治生態,便會發現,與其說是緬甸轉變,不如說是美國轉變來得更合乎實情,最少是美國先前不把緬甸的戰略價值看在眼裏,也就不在乎諸多挑剔緬甸了。可是,美國現在要在亞太展開軍事和經貿戰略部署,以反制中國的崛起,確保美國自己的一哥地位,首先必須籠絡東盟。
緬甸民風強悍難馴
說到這點,問題可來了。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每當東盟想要整合整個東南亞十國,一個也不能少的區域組織的需求下,美國卻在一旁給予東盟強大的外交壓力,威脅東盟不能讓緬甸加入,否則便會因緬甸受到制裁而連累到東盟。
美國這種高調反緬政策,東盟的感受最深,要不是東盟答應採用「constructi ve engagementpolicy」(建設性接觸政策)以求改變緬甸,恐怕美國與東盟早就鬧僵了。如今美國起了自我轉變,不能沒有一個說法,說自己為了有求於緬甸而不再計較其劣行,便會有損自己口頭上永遠掛着的道德形象。由是之故,緬甸的「轉變」便「出爐」了。
若從緬甸的歷史與其衍生出來的政治生態作了解,其軍人政權的由來與政治生態有着密切關係。歷史見證到的事實是,外來侵犯與內部族群的對立,令到佔族群不下六成的緬甸族群非得自我強悍不可,她對英帝國統治如是,對日軍的侵略也如是。相比英國統治馬來半島,緬甸由始至終也叫英帝國沒好日子過;日軍當年攻打東南亞所遇到的抵抗,也以緬甸為最;反美國的干預也都一樣倔強。試想,敢與古巴同聲同氣反美帝國,以弱小對抗霸強,殊不簡單。
二次大戰時,緬甸抗日的戰況非常慘烈,可說滿目瘡痍。1947 年,緬甸堅決不加入英聯邦,不怕受到孤立,其勇氣非眾多英殖民地可比。
在這種歷史不斷磨練出來的倔強精神,很容易融合到軍人的作風裏。六十年代初,鑑於文人政權無法安定國內亂局,軍人斷然推翻政府,建立軍人政權;之後在冷戰中不斷面對得到外國支援的族群內亂,甚至還跟親美的泰國軍人政權結下不少過節。這些動亂,不但不會磨滅緬甸軍人的鬥志,反而令其逆勢而上,堅持了自19 62 年以來的高壓軍人政權。
這樣的政治生態衍生出來的軍人,會那麼容易在一兩年間便會銷聲匿迹嗎?不會的。
昂山主導美國介入
接下去的緬甸政局將如何發展?如果相信歷史是一面鏡子,大抵可以看到,接下去的政局在昂山素姬的主導下,美國將迅速介入,抓民主、抓人權、算貪污、搞審查,很快便會出現社會對立,族群衝突。軍人再度政變的機會很高,六十年代如此,八十年代昂山素姬當頭勝出選舉,都激發了軍人干政。今天在軍人勢力仍然穩固情況下,一旦普選,很難想像軍人會無動於中。
加上近期奧巴馬上台以來所執行的一套外交策略,已從利比亞、敍利亞、伊朗展現出來;美國在緬甸最有可能的動作是,借用昂山素姬的政黨向軍人發難,軍人一旦反擊,美國便可借殺害平民的藉口而展開軍事攻擊,瓦解緬甸的軍人勢力。
這樣做的戰略考慮,一來為昂山素姬的政黨發展掃除障礙;二來可借民選政權來排斥中國。
在美國心目中,軍人政權有利中國介入,反之,民選政權會排斥中國。這一套新時期的美國戰略已在中東和東北亞強勢展開,有理由相信美國會以同樣戰略對付緬甸的「敵人」。若然,下一回合的美緬關係,肯定有另一番風景!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2-02
政策逆轉事出有因
雖然還不致於像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甚至北韓那樣,非要出兵摧毀不可,可也用盡各種外交手段,對緬甸展開諸多制裁、經濟封鎖、聲援內部策反……;美國國會國家民主基金會、索羅斯也公然撥款資助緬甸內部的反對勢力,目的在於推翻緬甸政府。可是幾十年來,緬甸的軍人政權一路走來也很倔強,一度還與古巴唱和反帝反美的社會主義;美國也拿她沒法子,自己失策之餘,還怪上中國,說沒中國這個大國撐住,緬甸軍人政權早就垮了。
然則,美國五十多年來的敵視政策,為何突然逆轉?一個視為關鍵的因素是,緬甸軍人政權本身有了轉變,促使美國對她解凍。這指的是昂山素姬與由軍人變身的「不道地的文人政府」有了妥協,軍人啟動選舉產生政府,以換取昂山素姬的言和,並對國際表示,接受這個選舉出來的政府。
此外,軍人政府也循昂山素姬及其支持者提出的訴求,叫停中緬合作開發的水力發電工程(歸因水壩會淹沒村莊和破壞河流生態);加上還有可能終止讓中國在緬甸海港設鋪一條陸港輸油管道。
所有這些由新政府改變上手政府作下的決定,看在美國眼裏,也就看成是民主開放和疏遠中國的訊息;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部署下,緬甸在美國新形勢的評價下,也就變得有其可取之處了。
可是,如果深入分析緬甸的政治生態,便會發現,與其說是緬甸轉變,不如說是美國轉變來得更合乎實情,最少是美國先前不把緬甸的戰略價值看在眼裏,也就不在乎諸多挑剔緬甸了。可是,美國現在要在亞太展開軍事和經貿戰略部署,以反制中國的崛起,確保美國自己的一哥地位,首先必須籠絡東盟。
緬甸民風強悍難馴
說到這點,問題可來了。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每當東盟想要整合整個東南亞十國,一個也不能少的區域組織的需求下,美國卻在一旁給予東盟強大的外交壓力,威脅東盟不能讓緬甸加入,否則便會因緬甸受到制裁而連累到東盟。
美國這種高調反緬政策,東盟的感受最深,要不是東盟答應採用「constructi ve engagementpolicy」(建設性接觸政策)以求改變緬甸,恐怕美國與東盟早就鬧僵了。如今美國起了自我轉變,不能沒有一個說法,說自己為了有求於緬甸而不再計較其劣行,便會有損自己口頭上永遠掛着的道德形象。由是之故,緬甸的「轉變」便「出爐」了。
若從緬甸的歷史與其衍生出來的政治生態作了解,其軍人政權的由來與政治生態有着密切關係。歷史見證到的事實是,外來侵犯與內部族群的對立,令到佔族群不下六成的緬甸族群非得自我強悍不可,她對英帝國統治如是,對日軍的侵略也如是。相比英國統治馬來半島,緬甸由始至終也叫英帝國沒好日子過;日軍當年攻打東南亞所遇到的抵抗,也以緬甸為最;反美國的干預也都一樣倔強。試想,敢與古巴同聲同氣反美帝國,以弱小對抗霸強,殊不簡單。
二次大戰時,緬甸抗日的戰況非常慘烈,可說滿目瘡痍。1947 年,緬甸堅決不加入英聯邦,不怕受到孤立,其勇氣非眾多英殖民地可比。
在這種歷史不斷磨練出來的倔強精神,很容易融合到軍人的作風裏。六十年代初,鑑於文人政權無法安定國內亂局,軍人斷然推翻政府,建立軍人政權;之後在冷戰中不斷面對得到外國支援的族群內亂,甚至還跟親美的泰國軍人政權結下不少過節。這些動亂,不但不會磨滅緬甸軍人的鬥志,反而令其逆勢而上,堅持了自19 62 年以來的高壓軍人政權。
這樣的政治生態衍生出來的軍人,會那麼容易在一兩年間便會銷聲匿迹嗎?不會的。
昂山主導美國介入
接下去的緬甸政局將如何發展?如果相信歷史是一面鏡子,大抵可以看到,接下去的政局在昂山素姬的主導下,美國將迅速介入,抓民主、抓人權、算貪污、搞審查,很快便會出現社會對立,族群衝突。軍人再度政變的機會很高,六十年代如此,八十年代昂山素姬當頭勝出選舉,都激發了軍人干政。今天在軍人勢力仍然穩固情況下,一旦普選,很難想像軍人會無動於中。
加上近期奧巴馬上台以來所執行的一套外交策略,已從利比亞、敍利亞、伊朗展現出來;美國在緬甸最有可能的動作是,借用昂山素姬的政黨向軍人發難,軍人一旦反擊,美國便可借殺害平民的藉口而展開軍事攻擊,瓦解緬甸的軍人勢力。
這樣做的戰略考慮,一來為昂山素姬的政黨發展掃除障礙;二來可借民選政權來排斥中國。
在美國心目中,軍人政權有利中國介入,反之,民選政權會排斥中國。這一套新時期的美國戰略已在中東和東北亞強勢展開,有理由相信美國會以同樣戰略對付緬甸的「敵人」。若然,下一回合的美緬關係,肯定有另一番風景!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 2011-12-0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