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歐洲的歷史恩仇

面對歐盟決定推行歐羅區財政聯盟的關鍵性時刻,英國仍一貫地加以阻撓,並拒絕加盟。早在歐盟當初決定組成共同貨幣的歐羅系統時,英國便已帶頭反對,最後還拉到幾個歐盟成員國不加入歐羅共同貨幣聯盟。

歐羅「分裂」英國樂見

這次英國如法炮製,在二十七個歐盟成員中,企圖拉住舊有十國,力阻財政聯盟成事。可是,由德法領導的歐羅十七國強硬行事,尤其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更直指,要解決目前歐盟深陷的金融危機,非要建立歐羅區財政聯盟不可,否則無法修理某些不斷放任財政預算赤字的成員國,弄至債台高築,國家破產,拖累大家。

成立財政聯盟的目的,就是要大家遵守一個財政赤字上限,不能超過國民總產值的3%比例。正值金融危機早已困住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大家已沒有選擇,不同意這個歐羅財政聯盟,便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危機,到時莫說歐羅要散檔,恐怕連歐盟也要解體了。

在英國心目中,英鎊的金融基礎遠比歐羅充實——過去有英聯邦的廣闊涵蓋面,現在有的是全球網絡,單是各大銀行在英倫設業,以及倫敦金融中心的證券交易威勢,便可以傲視歐陸。在這種心理下,英國便有一百個理由不會屈就於歐羅,不願受歐羅區財政聯盟存在的風險所拖累。

歷史教訓英國難忘

其實這只是一個表面的藉口,更深層的拒絕加入理由,不只是財經問題,而是歷史上的政治因素。歷史上,英國對歐陸的政治考量從來都是一以貫之,實行分而治之的「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戰略。在英國安全策略考慮之下,危險皆來自歐陸,若歐洲統一在一個強國勢力之下,英國將會陷入生死存亡的險境。

例如,拿破崙征服歐洲大半壁江山後,便要轉頭消滅英倫,因而展開英法決戰;最後英國依靠海軍優勢,挫傷了拿破崙的元氣,在滑鐵盧一役把拿破崙徹底擊敗,英國才脫險境。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陸半壁江山也遭德國希特拉佔有,希特拉及後開動西線戰事,準備橫渡英倫海峽,還二十四小時向英國輪番空襲,迫使邱吉爾急忙向美國求救;最後是靠美國加入對德戰爭,才解救了英國。

這兩個歷史事件深刻教導了英國領導人,要麼遭歐陸強權吞沒,要麼進佔歐陸自己稱霸。但是這兩個選項都非其所能接受,被吞的結果非其所願,自不必說,攻佔歐陸同樣不可取。在英人心中,歐陸是個是非之地,戰亂的淵藪,所以當年才有大批英國新教徒遠走北美,另起爐灶,建立國家,為的就是遠離這個禍亂之地。

去國者如斯,留守家國者也想出一個對策,即在歐陸兩個最有可能崛起稱霸的德國和法國給予離間分化,促使法德兩國長期對立;偏是兩者語言、文化、民族個性歧異很大,彼此妒忌心強,也深怕對方崛起而吞沒自己,這便給了英國一個可趁之機。

這種英國戰略打法,在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對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拓殖帝國版圖歷史中,俯拾即是,尤其是德國出了一個「鐵血首相」俾斯麥;在這位強人掌政期間,英國便時刻聯合法國,在全球制約德國。

英美聯手別無選擇

由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照到英國對歐陸的真正面目。

秉其一貫國策,英國肯定會想盡辦法加以阻撓歐盟,最好能有三幾個國家奉陪英國到底。一個英國可用的策略,可從歷史中找到靈感——這也正是民族性的區別——德國人強於紀律,鐵板一塊;英國人強於謀略,溫婉柔軟。

德國人這一套施展於政治,往往叫其他歐洲民族看不慣,現在偏又碰上德國綽號「俾斯麥」再世的默克爾推動財政紀律方案,要其他財政赤字成員國叫本國國民節衣縮食。但叫窮人節衣縮食容易,叫富人省吃儉用則難,再加上這些福利民主國以民意為依歸,這一來,英國便大有機會挑撥離間了。

不這麼做,英國便要看着德法聯手撐起歐陸大團結的政經局面,這便與英國的歷史期望相悖,當年的政治帝國已經不再,現在金融強國仍有可恃,一旦歐羅團結克服困境而崛起,不但英鎊不好受,連美國的美元也不好過。

這一來,英美會不會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樣,再度用英鎊美元這兩個銀彈作出攻守聯盟?

以金融所從政治指揮的規律視之,英美聯手已別無選擇了。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2011-12-1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