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面對執政三難

特首選舉終於在競爭激烈聲中落幕,梁振英以六百八十九票當選;雖然他贏了選舉,但贏得並不輕鬆,今後面對的問題也將嚴峻非常。此處列舉梁振英執政的三個難題。

怕梁摧毀核心價值一、反梁勢力已在「核心價值」正反矛盾定位下,迅速滙聚起來。

本來「防暴隊」和「商台續約」這兩個議題,跟「核心價值」沒有必然的相斥關係,可是在他對手唐英年的指控下,卻演繹為:梁振英一旦執政,便很有可能啟動這兩個壓制言論自由和人權的工具。

梁振英雖然一再否認這兩項指控,但此事涉及2003 年五十萬人上街,又涉及國家安全這樣敏感的政治議題,加上唐英年一再指他「呃人」,實在令梁振英也一時難以辯解清楚。當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群眾受這一挑,好個舊恨新仇,也就街頭巷議,議論紛紛。

客觀情況是,不少人想到今屆小圈子選特首是最後一屆,2017 年如果真的實行普選特首,而梁振英曾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應該甚得中央信任,因而推論下屆政府必會再次推行二十三條立法;也就是梁有沒有說過「出動防暴隊和催淚彈」的「鎮壓言論」或縮短商台牌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可藉此「先發制梁」。

對「反二十三條」立法的泛民政黨來說,難得有唐英年這個富商代表的人物,加上自由黨這個2003 年扮演最後一根壓倒駱駝的稻草的政黨再度發力,真可說是「原班人馬」,再演「反二十三條」第二集這包保叫座的劇目,何樂而不為!因此,不管梁振英有否想過要重推二十三條立法,反梁勢力早已自我報到,滙聚在「核心價值」的旗下。

顯然,唐英年也不願放棄這個讓他有翻身機會的指控,他在選後的記者會上,便明言要與七百萬港人團結一致,監視新政府,不讓她破壞港人的「核心價值」。

政治板塊變動頗大

二、政治板塊出現大挪動,叫梁振英的執政出現鬆動而無法穩固。

在過去董曾兩屆政府的執政期間,泛民與建制兩派各就各位,前者形成旗幟鮮明的反政府勢力,後者則有民建聯、自由黨,以及眾多功能組別議員團結一致,為政府的立法和政策護航。由於建制派未曾受到重大的利益矛盾衝擊,董曾兩朝,總算是吉多凶少。

可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印證,一旦自由黨臨陣棄甲,投入「敵」營,便令到董建華在立法會的重大立法馬上破功,接着還因「腳疾」所累而自動請辭;然而,這次的情況比過去自由黨跳船給政府帶來的麻煩還要大。

手上握有不少功能組別議員的自由黨,今天這樣的高調反梁,選後該黨主席劉健儀還作「痛心」說詞,可見該黨「不支持梁」的表態,選後仍將繼續發酵。因此,梁振英的管治難度不只要與自由黨和解,還要取得各大巨頭的信任;但他的政綱卻強調扶持中下階層,那麼,如何爭取貧富雙贏,始終是個大問題。

如果以各方選擇「放棄」自由黨來看,到9 月立法會大選,最有可能是藉着政治洗牌的機會,把自由黨淘汰出局。以自由黨一向弱於普選的記錄,要在普選突圍,必須面對與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和其他建制派獨立議員的卡位之爭。

至於自由黨的反梁,以及指摘中央干預選舉,它能否取得建制派選民的支持,也是個大問題。因此不必梁出手,建制派的其他政黨也會趁機卡住普選席位,不讓其得逞。

剩下來的洗牌目標,便是把自由黨的功能組別議席搶過去;但它有企業界的聲援,要輕易搶去也不簡單。但該黨如此高調指中央干預,調子與泛民一致,會否因而令企業界與該黨疏離?

以台灣大選的經驗,民進黨反大陸的立場所得到的回應是,台商卻出來反民進黨;港商與大陸的關係更為密切,情況當會雷同。即使美國商界也為着與華貿易的利益着想,自願當北京的說客,叫華盛頓親華多過反華。

不過,如何面對自由黨的問題,對梁振英肯定是個進退兩難的問題。關鍵是自詡為商界代表的自由黨,雖然一直未能凝聚商界的共同利益而得到普遍認同,可是自由黨連這種象徵性的代表也告消失時,將也是另一個問題,除非民建聯或新民黨可填補其空缺。上述的政治板塊挪動,將會是梁振英頭痛的問題。

公務員不再中立

三、公務員在今次選舉中表現的政治取態,也將是梁執政的麻煩之源。

英國的公務員制度,一向強調公務員不要有政治取態,要維持政治中立,因為只有這樣,才可叫公務員持平辦公,對政府的政策不偏不倚,不要加入自己的好惡判斷。

可是,今次選舉卻出現連串公務員不守中立的行為。例如,有自稱高級公務員者予傳媒刊登公開信,表示梁的強勢作風令他們不能與之共事,若梁當選,不少高級公務員將會辭職或提早退休,云云。是否如此,則有待證實。

此外,有人翻出十多年前西九文化設計概念比賽的評審過程,指摘梁振英漏報利益衝突,偏幫與自己公司有生意往來的參賽者。此事不在當年揭發,今天卻借此打擊梁振英的選情,而此事外人不可能有檔案可查,由此反映出涉事者非公務員莫屬,目的旨在摧毀梁的政途,這是顯著的政治取態。

如果此種取態現象日趨明顯,則不但令梁振英執政困難,而這種政治不中立一旦成為風氣,勢必破壞香港政制優勢所依賴的公務員政治中立的重大支柱。長此下去,香港政制的穩定優勢將會不保。

鄭赤琰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A18,2012年3月27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