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尷尬插曲,最好一笑置之!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率領龐大中國代表團訪問馬來西亞,中馬雙方在經貿、金融、教育、基建各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更加深了外交互信。

倒是有一個小插曲,事關外交接待的禮節情事,連日來在網絡上不乏傳道。在國際上的國賓交往,一般都會嚴陣以待,派出專人專責負責一切大小接待情節,不敢怠慢。但偏是越是要緊張對待的事,便往往會走漏了眼,出現尷尬的景況。

今次大馬政府大陣仗接待國賓溫總理,官式歡迎儀式更放上一大佈景板。佈景板上由馬來文版的歡迎詞翻譯過來的中文版本,便出了語句翻譯的不當和不通,成為:“正式歡迎儀式,與他一起溫家寶閣下的正式訪問馬來西亞。”據悉,問題出在官員本是好意要在佈景上多加中文,但因為時間迫促而自以為可以通過“穀歌”翻譯,卻沒有進一步向通曉中文的官員,學者或中文傳媒人員再三求證,以致多加了一句由馬來文“sempena”直譯過來的“與他一起”,多加一個尾巴,而整個句子也不順。

根據報章新聞,陪同部長許子根過後透露,歡迎儀式過後的雙邊會談會議上,首相納吉已向溫家寶致歉,“深明大義的溫家寶總理一臉和氣地對納吉說:‘無所謂,小事一樁,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影響中馬邦交。’”該報道也引述許子根說:“我剛才在送溫總理到機場時也再次向他道歉,對方也是跟我說:‘沒事,小事’。”其實,如果將此文字上的失誤跟好幾項國際禮節重大失誤來比較,可真是“小巫見大巫”。研究國際關係者都能隨手拈來,大談某些尷尬案例成為外交界常談的笑話。

大事不拘小節

最近的一項是今年較早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在歡迎國宴上,主人奧巴馬總統安排了著名歌手演唱一曲,但是此人早前曾被邀請在諾貝爾頒發和平獎予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的大會上高歌一曲。同一個為劉曉波歌唱的人,竟又對著中國主席和代表團唱歌,在政治上可說是敏感的,在外交上來說是尷尬的,是美國無心之失?或是弦外有音?

同場也請來中國著名鋼琴家郎朗彈奏一曲“我的祖國"。就歌詞來說,沒什麼問題,但此歌源自描述韓戰的電影插曲,是中國志願軍打美國軍隊的故事。雖韓戰 已過去六十年,但中美的傷痕仍留疤未去,這豈又不是好像中國反摑美國一巴掌?

兩名著名藝人在如此場合被安排表演,是有什麼意思?在中美的網絡上也被議論紛紛,但中美雙方政府都不予理會,而兩國領袖也淡然處之,留下來的是插曲讓人評說,對兩國外交關係也無傷大雅。所謂大事不拘小節!

另一樁外交插曲發生在中泰外交禮節場中,事緣1978年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以國賓身分訪問泰國,在歡迎典禮中,泰方竟然把中華民國(台灣)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升起來,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大概是因為中泰外交關係當時還在起步,泰國外交部官員們沒想到中國政府換了,連國旗國歌都換了,此情此景其尷尬可以想象。但是鄧小平卻處理得當,不當什麼可忍不可忍的大事,也就過去了,中泰兩國關係之後一路走來也很順利呢!

應禁用穀歌直譯

中國政府時下很倡導”融洽社會“,也即是以和為貴。但願兩國人民看重兩國外交一路走來,得來不易的巨大成就,不要為一宗放之四海來比較皆是小小一宗插曲而有傷和氣。要談當小插曲來笑談可矣,否則要因此而大作文章,令客人回家後心有戚戚,反而不好了。

如果真要認真從這插曲中學到什麼,倒是各國政府,不只是馬來西亞,今後官方用途應禁用穀歌直譯,只能把穀歌翻譯系統當作一個參考範疇,凡是要登大雅之堂的用途,必定要請教專才。

鄭赤琰 國際政治學家 

注:國際政治學家鄭赤琰博士為大馬公民,出生柔佛,專門研究中國及華人政治,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兼主任,並成立“海外華人研究所”。退休後在珠海學院兼職任教政治學。不時回馬與政經文教人士交換意見。

南洋商報(馬來西亞),評論,2011-05-1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