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觸及深層政治矛盾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反對「洗腦國民教育」遊行結束後,第一時間代表政府接受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已聽到遊行者的訴求,並重申三個要點。

林鄭月娥發言時強調的三個要點如下:一、今年9 月推行「國民教育」的指引,是經由學者專家聽取過千份意見書重新寫出來的。既然有家長擔心指引不完善,也有「洗腦」之嫌,政府將會成立一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委員會,在三年的「開展期」內,隨時作出跟進,消除「洗腦」疑慮;二、今年4 月推出指引時,已經寫明「國民教育」雖有指引,但教材可由各校老師自行選擇;既有本港老師專業把關,所以不存在「洗腦」教育;三、林鄭一再表明,從今年9 月起計的三年內,各校可自行考慮本身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教材,決定如何推行「國民教育」,不存在強迫一定要在今年9月推行。

「推行」「撤回」各不相讓就反對者在遊行前後發出的言論來觀察,指引與反對者之間的矛盾其實並非出於誤會,而是由於政府一定要推行「國民教育」,反對者卻恰好相反,對「國民教育」非常抗拒;「學民思潮」發言人一再表明要政府撤回「國民教育」,就算是「優化版」的「國民教育」也不要。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也撰文清楚表明反對「國民教育」,而且還強調反對所有國家的所有「國民教育」,她要的是「公民教育」,要做「世界公民」。

為什麼大家那麼堅決地反對「國民教育」?如果因為怕被「洗腦」,則還有商量餘地,把課程和教材「去洗腦化」便行了。為什麼雙方面對「國民教育」的課題時會有那麼大的矛盾?其實,這與香港的政治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香港的主權歸屬在1997 年由英國轉移到中國後,港人的國民身份也因此由英國國民轉變為中國國民。這種轉變在國民身份文件處理上一般易如反掌,偏是香港不然,原因是其中有三百七十多萬港人是「英國屬土公民」(BDTC),這些人的身份該如何處理?

中英最終達成協議,中方同意由「BDTC」轉化成為「BNO」(British Nationa l-Overseas),但在中國領土內必須當作中國國民來統轄,在中國領土外則可由「BNO」持有者自行在中英之間選擇求助。這一來,BNO的國民身份便有了「雙重」的模糊空間。

東西形態充滿矛盾

這個國民身份問題,當年中英協議得能把這個敏感的政治問題模糊帶過去,實屬「難得」。至於以後會否發生亂子,那就不是「文件」所能祝福得了。

今次發生質疑「洗腦」而堅拒「國民教育」的群眾運動,就政治上來說,絕非意外。經過英國統治好幾代人,港人的國家認同要在一朝一夕轉換,談何容易。

尤其中英是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政體,一個相信「自由主義」,一個信奉「共產主義」,兩個主義的矛盾經過東西冷戰互相醜化,更把彼此的政治價值深深根植在其國民生活習慣和思想行為之中。

在此情況下,原本可以輕易把國家、政府、政黨三個不同政治層次的概念加以區分的,也因為不接受政黨的意識形態,進而拒絕認同這個政黨領導的政府,由於抗拒這個政府,又進而拒絕認同這個國家的國民身份。正是基於這個原因,當九七主權易手已成定論後,便出現大批港人紛紛移民,寧願選擇做別國國民。

國歌國旗情理相融

反「國民教育」中提到的「洗腦」,最難處理的問題俯拾即是。國歌的認同問題身為一個國民,對國歌不但要有認同,更須敬重,這是國民效忠國家的起碼道義。

正因如此,任何民主國家和極權國家也會在本國的重大節慶典禮上奏起國歌,讓國民一起唱頌,目的在於借助國歌,以加強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不過,拒絕「國民教育」的人把「國民教育」說得只有理性空間,而沒有感性角度。

偏偏,很多國歌恰好相反,要國民愛國義無反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更是如此,聶耳譜寫這首歌的時代,正是外強侵凌中國,激起熱血男兒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歌詞與曲子掀起萬丈激昂之情:

「起來!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這首歌所表達的,恰好是滿腔熱血的感性,而感性的激揚還是反侵略、保國衞民、發揚高尚情操、情理滙流的經典作品;如果把感性和理性打成對立面,則沒有法子唱這首國歌了。

國旗的認同問題

國民對國旗視為神聖的國家代號,是國民的本分。不幸中國仍然處於分裂狀態,台灣和大陸有兩面不同的國旗,民進黨又堅持台獨,不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香港主權與治權已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之下。

英國的米字國旗時代已於1997 年結束,BNO 心中掛的是什麼旗,是個政治敏感的議題,挑不得,否則便有分裂國家之嫌。

BNO 心中掛的是什麼旗,這點難以求證,但他們在主權回歸後所生的子女受國民教育、並教他們認同五星旗,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為國家應盡的職責,想用理性來否定「國民教育」、以及這個教育國民愛國的教材,對香港來說,肯定已觸動到政治敏感的議題。

其他的問題,礙於篇幅,不贅。

中文大學前政治系主任、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鄭赤琰

信報財經新聞 時事評論 2012-07-31

留言